English | RSS | 办公平台 | 中建e-HR | 网络学院 | 中建网群
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业务领域 党的建设 信息公开 职业发展 服务专区 资源配置
“攻坚精神”我带头
公司快讯
首页>> 党的建设>>企业党建>>“攻坚精神”我带头
【攻坚榜样(2)】在城市“心脏”操刀的“地”一军团
发布日期:2020-06-01 字号:[ ]

  “1号线下沉不超过2毫米,二七塔没有丝毫动摇,兄弟们,我们做到了!”随着中原地区首例下穿运营地铁站施工成功,40岁出头的安建永站在橘红色龙门吊下,手里握着一个沾满泥污的白色扩音喇叭,对着大家激动地喊了起来。他原本严肃而黝黑的脸上,更加地涨红了。
  “恁瞅瞅老安今天咋这么激动哩?”队伍里有人议论着。
  “能不激动吗,为了这个2毫米,兄弟们都多久没睡好了。”
  梦想照进现实,安建永长舒一口气。可当晚他却没有像众人那般喜悦,心里更多的是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回想数月前,安建永和团队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坦,“加固法也不行,降水法也不行......”业内数几种工法,都被否定了,持续多天无法推进的二七区,像一根卡在喉咙里却怎么都无法拔出来的鱼刺,日夜煎熬着他的心灵和肉体。到底是怎样的难关,让这位工程博士也一度束手无策?
  站在工地口,有风从隧道深处劲烈吹来,带着铮铮的呼啸涌向对面50米外的二七纪念塔。安建永听出来,这夹杂着列车飞驰的声音,与挖掘线仅隔152毫米的上方就是运营的1号线,按照工程要求,沉降绝不能超过2毫米,这让他陷入沉思,“还有地下管线、暗河、软土层......唉,连导师都说过这是在心脏上动手术。”
  惟其艰难,方显“永”毅。也正是此时,安建永心头涌起了一股琢磨的狠劲儿。“别人不能干,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干?”他下决心要在一个月内,以“不超过2毫米”这个盾构施工极限度为切入点,研究出新工法,当他提出这个想法时,大家纷纷摇头,觉得太不切实际了。
  “这个沉降数在2019年初就试验论证过,还找来北京的专家来指导,也没个所以然。”盾构经理陈志文直言不讳。
  盾构作业一直停滞,工人们的斗志也在日益消磨,而这直接和工期、工资挂钩,如果还继续这样“停盾”,团队的军心就会涣散。
  “虽然以前都失败了,但为什么不再深度分析原因?我们的盾构设备和司机都是最好的,对地质参数实时分析,对智能检测技术难道不能着手提高吗?”安建永再次对团队发问。
  如何突破?办法总比困难多。安建永推行了“金点子集结法”,在每周一次的金点子会上,团队科研成员各自将意见投到大屏幕上,逐条分析,归纳讨论,大家的思路慢慢清晰。方案出来了,但每一秒钟,都有地铁下陷的可能;每一厘米,粉质性软土层都极容易吞噬盾构机;每进一米,意味着都要停下来实时跟踪盾构和渣土参数情况......
  攻坚克难的背后,源于团队创效的决心。“术前做好智能检测 ,针对风险源实时监控把关,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项目投入50多万元研制了多功能暗挖机器人作业,测量机器人设施配置15台,在二七塔四周以及1号线轨道布置268个监测点,每天24小时实时监测,随时反馈数据以确定最佳施工时段,最大程度确保列车的行车安全及施工安全。
  唯其磨砺,始得玉成。30多天的持续掘进,2毫米的可控数据实现了。听说中建二局成功下穿既有地铁1号线和侧穿二七塔,业主纷纷上门点赞,“我们的掘进速度继续保持郑州轨道3号线全线第一,并获评中建指挥部标杆盾构区间。”

70b945551992e596ed1a0c6b30d07f1.jpg

  确定攻坚目标,坚持到底不放弃,代表安建永和他的团队提高履约能力和项目品质的一种态度。
  在这里,项目建设者称自己为 “地” 一军团, 寓意着要打造轨道交通建设最具竞争力的顶尖团队。两年多来, 一项项关于地铁施工的 “智慧结晶”从团队中孵化而出,相关成果还亮相国际双创博览会,业已成为局盾构施工的先行军。
  又是一年五月天,阳光如同没有边际的瀑布朝着中原大地倾斜千里。安建永和他的团队就要迎来第一辆列车的接车,但这仅仅是第一步,他们即将忙碌着开启下一个征程。这样的团队,只是中建二局攻坚克难队伍中的一个缩影。(李高 张帆)

  “1号线下沉不超过2毫米,二七塔没有丝毫动摇,兄弟们,我们做到了!”随着中原地区首例下穿运营地铁站施工成功,40岁出头的安建永站在橘红色龙门吊下,手里握着一个沾满泥污的白色扩音喇叭,对着大家激动地喊了起来。他原本严肃而黝黑的脸上,更加地涨红了。
  “恁瞅瞅老安今天咋这么激动哩?”队伍里有人议论着。
  “能不激动吗,为了这个2毫米,兄弟们都多久没睡好了。”
  梦想照进现实,安建永长舒一口气。可当晚他却没有像众人那般喜悦,心里更多的是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回想数月前,安建永和团队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坦,“加固法也不行,降水法也不行......”业内数几种工法,都被否定了,持续多天无法推进的二七区,像一根卡在喉咙里却怎么都无法拔出来的鱼刺,日夜煎熬着他的心灵和肉体。到底是怎样的难关,让这位工程博士也一度束手无策?
  站在工地口,有风从隧道深处劲烈吹来,带着铮铮的呼啸涌向对面50米外的二七纪念塔。安建永听出来,这夹杂着列车飞驰的声音,与挖掘线仅隔152毫米的上方就是运营的1号线,按照工程要求,沉降绝不能超过2毫米,这让他陷入沉思,“还有地下管线、暗河、软土层......唉,连导师都说过这是在心脏上动手术。”
  惟其艰难,方显“永”毅。也正是此时,安建永心头涌起了一股琢磨的狠劲儿。“别人不能干,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干?”他下决心要在一个月内,以“不超过2毫米”这个盾构施工极限度为切入点,研究出新工法,当他提出这个想法时,大家纷纷摇头,觉得太不切实际了。
  “这个沉降数在2019年初就试验论证过,还找来北京的专家来指导,也没个所以然。”盾构经理陈志文直言不讳。
  盾构作业一直停滞,工人们的斗志也在日益消磨,而这直接和工期、工资挂钩,如果还继续这样“停盾”,团队的军心就会涣散。
  “虽然以前都失败了,但为什么不再深度分析原因?我们的盾构设备和司机都是最好的,对地质参数实时分析,对智能检测技术难道不能着手提高吗?”安建永再次对团队发问。
  如何突破?办法总比困难多。安建永推行了“金点子集结法”,在每周一次的金点子会上,团队科研成员各自将意见投到大屏幕上,逐条分析,归纳讨论,大家的思路慢慢清晰。方案出来了,但每一秒钟,都有地铁下陷的可能;每一厘米,粉质性软土层都极容易吞噬盾构机;每进一米,意味着都要停下来实时跟踪盾构和渣土参数情况......
  攻坚克难的背后,源于团队创效的决心。“术前做好智能检测 ,针对风险源实时监控把关,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项目投入50多万元研制了多功能暗挖机器人作业,测量机器人设施配置15台,在二七塔四周以及1号线轨道布置268个监测点,每天24小时实时监测,随时反馈数据以确定最佳施工时段,最大程度确保列车的行车安全及施工安全。
  唯其磨砺,始得玉成。30多天的持续掘进,2毫米的可控数据实现了。听说中建二局成功下穿既有地铁1号线和侧穿二七塔,业主纷纷上门点赞,“我们的掘进速度继续保持郑州轨道3号线全线第一,并获评中建指挥部标杆盾构区间。”

70b945551992e596ed1a0c6b30d07f1.jpg

  确定攻坚目标,坚持到底不放弃,代表安建永和他的团队提高履约能力和项目品质的一种态度。
  在这里,项目建设者称自己为 “地” 一军团, 寓意着要打造轨道交通建设最具竞争力的顶尖团队。两年多来, 一项项关于地铁施工的 “智慧结晶”从团队中孵化而出,相关成果还亮相国际双创博览会,业已成为局盾构施工的先行军。
  又是一年五月天,阳光如同没有边际的瀑布朝着中原大地倾斜千里。安建永和他的团队就要迎来第一辆列车的接车,但这仅仅是第一步,他们即将忙碌着开启下一个征程。这样的团队,只是中建二局攻坚克难队伍中的一个缩影。(李高 张帆)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攻坚榜样(3)】“大商务”背后的“攻坚铁三角”
下一篇:【攻坚榜样(1)】攻坚惟智,“雷神”峰顶的“奇迹总工”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线索信访联系人
© Copyright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86-10-51579655传真:86-10-51816700 邮箱:bgs@cscec2b.com.cn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东路6号院E座 版权所有: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京ICP备12020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