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北京市劳动模范、安装公司总经理陈广玉
■文/谢仁芳 马超
“我喜欢在工地办公,因为在这里,我感到踏实。”在同事的眼中,安装公司总经理陈广玉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即便是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也经常挂着对讲机,戴着手套,在施工现场转来转去。
“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成功找出路”
“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成功找出路”,这是陈广玉的口头禅。从2007年担任项目经理起,他就把这句话当作人生信条。
在这一信条的支撑下,他带领工友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建筑界的奇迹。巢湖电厂项目是陈广玉项目经理部成立后接手的第一个项目。这项工程施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工期安排紧,很多人都为陈广玉捏了一把汗,可被誉为“拼命三郎”的他痛快地接受了这项任务。在陈广玉的主导下,工程施工采用了25项新技术,令建筑界为之一振。后来,这项工程凭借过硬的质量一举摘得“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陈广玉也由此成为了业内的明星。
而让陈广玉名声大噪的是南京万达广场工程。当陈广玉接到这项任务时,留给他们的施工时间并不多。陈广玉尽可能地抓紧时间,制定施工方案,处理各项事务。从图纸设计、物料供应到施工中的每一个细微环节,他都不放过。沉重的工作压力让他的眼里布满了血丝。即便如此,陈广玉还坚持每天晚上打手电筒到工地巡视。巡视一圈要走上三四公里的路,有时还要爬到房顶查看施工情况,一趟下来,陈广玉累得腿都发软。那段时间,原本就很消瘦的他掉了不少肉。陈广玉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感染了所有的施工人员,大家纷纷放弃节假日,全力以赴投入到工程建设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用了10个月时间,建筑面积28.7万平方米的万达广场就拔地而起。这让当地政府负责人连连感叹:“这真是一个奇迹!”
“老百姓住得好,我们才放心”
“保障房建得比商品房还要好!”这是南京市建委负责人对万晖上坊保障房项目的评价。而这个项目施工总指挥正是陈广玉。“老百姓住得好,我们才放心。所以我们在施工中不仅要追求速度,还要讲求质量。”陈广玉说,保障房工程是高标准的,在这里绝不是一句空话。
为了保障施工质量,陈广玉提出,所有工序施工前,必须先做样板。在万晖上坊保障房建设工地上,有一面展示墙,上面以剖面图的形式依次展示模板、预留洞口、内墙抹灰等项目,并标明了施工方法、合格标准、测量工具等。有了这些样板,工人施工时就知道怎么抹灰、搭脚手架、堆放材料……施工过程中重要的流程与工艺,都能在这面墙上找到答案。在此基础上,陈广玉还提出要求,样板的质量标准是施工质量的基本要求,后续施工时只能比样板间、样板段做得好,不能有半点差错。凭借在管理上的严要求、高标准,陈广玉获得了2010年北京市劳动模范。
“管理制度决定企业发展前途”
陈广玉在工程建设方面的突出表现,引起企业高层的注意。2012年3月,他被任命为安装公司总经理。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陈广玉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了企业管理制度。他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企业在推进目标责任制度的过程中存在发展不平衡、执行不够规范、诚信度缺失等主要问题。
陈广玉说:“企业内部管理特别是项目管理制度不健全,很容易让这家企业走向歧途。”通过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把脉,陈广玉认识到只有通过推进目标责任制才能将企业和个人的利益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为此,他利用各种机会,向职工讲解实施目标责任制的意义,慢慢地,大家对这项管理制度有了清醒的认识。认识统一了,改革就能实施了。同时,陈广玉还确立了“抓大放小”的思路,要求公司机关做好“该做”的事,将劳务、材料的选择权交给项目部。
陈广玉实施的一系列举措,治愈了企业的“顽疾”,今年,安装公司先后中标2.32亿元的南京青奥中心建筑GRC板安装工程和1.46亿元的重庆市江北城国金中心暖通空调系统供应及安装工程,为公司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在一起工作,就是一家人”
“有凝聚力才有战斗力。我们在一起工作,就是一家人。”这就是陈广玉提出的“家”的概念。在他看来,公司就是一个大家庭,所有的人都要互助互爱。这也是企业走向成功的秘诀。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陈广玉倾力打造对外务实对内坦诚的企业文化,让每一个职工感受家的温馨。在安装公司有这样一条规定,来公司办事的职工要有专人接待,吃饭时要有人安排,住宿时也要有人安排。
在这种氛围下,主动解决难题的职工多了,推诿扯皮的职工少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儿劲往一处使,形成了一支奋发进取的团队。
如今,陈广玉仍奔波在各分公司及项目一线上,用汗水与辛劳继续书写着建筑行业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