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三敏
点开温暖光亮的方寸屏幕,透过网络,曾经伴随张良兴刘灭项成绝代之功,神秘传奇且高大上的《素书》,仿佛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迷雾浮现在眼前。看着简洁对仗坚挺如长城齿墙的方块文字,一种感觉袅袅弥漫:何不把《素书》当镜子照照自己呢?
在土豪金、高富帅、白富美肆意横行的年代,那种德足于怀远的豪情壮志虽然渐行渐远,但顺时借势达成个人愿望的悸动,时时叩击即将沉睡的心灵,提醒我跟上先贤的思维,俯身检视早已冷却的生活碎片。
曾几何时,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机械地跟随着日出日落的节奏循环往复,风尘仆仆而顾此失彼,行色匆匆亦事倍功半,痴迷一词一句的斟酌而忘记了整篇的主题,算计一时一事的得失却丢掉了出发的本意。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记不清自己来做什么,甚至搞不清自己是谁。而生活的风风雨雨更是让肉体和灵魂紧紧地宅在狭小的空间里,唯恐流失一丝一毫的温暖。
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不知不觉间已是脸红心跳汗流浃背了。
生活越来越火热,爱好却越来越降温;交通越来越便利,交往越来越稀少;圈子越来越大,友情越来越淡。特别在花钱爱面子、谈钱伤感情、生活压力与日俱增的世俗意境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千古咏唱更是退居到地摊上被亏本叫卖。
相对于《论语》的朋友来了可以如切如磋的精神愉悦,《素书》则把朋友当作逆境中可以“扶颠”的外部资源,认为志同道合与品德高尚是结交朋友的首要条件,提倡首先结交“同志相得,同仁相忧”的高品位朋友,反对“同恶相党、同爱同求”的酒肉朋友。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仁友直”的前提是心正身修,而《素书》更是浓墨重彩,要求在“绝嗜禁欲”杜绝不良嗜好、“博学切问”善于广泛学习、“近恕笃行”为人宽容厚道、“先揆后度”遇事冷静思考等方面进行多重打磨,争取做到私欲上“除累”、是非上“让过”、酒色上“无污”、嫌疑上“不误”、学问上“不惑”、为人上“自守”、处世上“不穷”……在感叹人情冷暖、人心不古之余,不禁扪心自问:这些都做到了吗?
经过哲学蒸馏的字字句句,无不微言大义、语重心长。既有“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的空谷传声,也有“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的暮鼓晨钟,更有“畏危者安,畏亡者存”的远古绝唱。读之,如屈原之《离骚》却更加明快,如卢梭之《忏悔录》却更加凝练,如鲁迅之《一件小事》却更加丰富。《素书》更像是一面洞穿心灵浮尘的镜子,不仅能映射出人生的“小我”,更能让人看到橛橛梗梗、孜孜淑淑的“大我”,出汗之余改过自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