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晓兰(土木)
1987年9月16日,亘古奔流的嘉陵江,奏响了一曲新的乐章。从这天开始,马回水电站带着千万南充人民的企盼,伴着中建儿女奋斗的脚步,日新月异。
马回电站位于嘉陵江中游,这里水文地质复杂,汛期变化不测。电站工程集任务重、工期紧、技术难度大等特点于一身,是一项艰苦而充满风险的工程。马回水电站的青年突击队就在这个时候成立了,他们肩负起了工程施工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从“开山劈路”到“大坝围堰合拢”,从嘉陵江水下几十米的发电厂房到通航船闸,整个施工过程中无不留下了他们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青春靓影。
围堰合龙是拦河大坝施工的第一道难关,1987年11月18日,首站嘉陵,打响了大坝围堰合龙的战斗。19日下午,江水陡涨,坝内外水位差增大,流速每秒近五米,千斤巨石和重四吨的报废机械推入龙口,顷刻间就无影无踪。合龙受阻,情况万分危急。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项目领导班子于20日凌晨5点在龙头召开了紧急会议,力排众议,重新制订了合拢方案。20日8点30分,实施新的方案。已经连续奋战了40个小时未合眼的突击队队员们,瞪着发红的双眼迅速把截流物资运送到现场。16块钢筋水泥预制板连成的“葡萄串”被投入龙口,激流奈他无何,终于站住了。20日上午10点,龙口还有五米宽,四米、三米、两米、一米,合龙终于成功了!
围堰合龙打开了与水搏斗的序幕。因为水电站的拦河大坝、船闸、发电厂房、通航明渠等主要工程都建在嘉陵江上,只能利用冬季枯水季节进行施工。正当青年突击队员们为确保闸坝目标的实现,准备打一场硬仗时,意想不到的困难却不期而至。
该项目计划工期是33个月,一年中的有效工期只有短短的六个月时间,从1988年到1990年的施工时间,项目将其分别称为“一枯”、“二枯”和“三枯”。“二枯”时期的大坝围堰,砂卵石基础因长期渗漏,加之水位差增大,渗漏更为严重。此时的围堰就如一只破烂的小船,被激流咬噬得千疮百孔。为保证“三枯”过江、1990年发电的目标,项目领导班子决定组织三百人的抢险队突击抢险。青年突击队作为这支抢险队的主力,更是义不容辞地冲在了最前线。
队员们扛着草袋、棉絮,奔向大坝工地。有的潜入几米深的冷水,打捞一吨半重的水泵和数百公斤重的水管,被石头、铁丝划破了,也顾不上包扎;有的劳累过度昏倒过去,被伙伴们抬上岸,苏醒后又冲到水中;有的连续两天两夜没下战场,拄着铁锹把就睡着了,醒来后又投入了战斗。
1989年3月15日,围堰渗漏水已经深达8米,许多排水机械没入水中,必须马上打捞。刘永庆等三名突击队队员报名参与打捞。当他们正要下水的时候,刘永庆的父亲忧心忡忡地跑来,问抢险指挥:“永庆他行吗?”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做父亲的是在担心孩子的安全啊!然而,当企业的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毅然决然地做出了高尚的选择。刘永庆下水了,他的父亲也在岸上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经过大家的奋力拼搏,围堰内水泵全部移到高处,重新开始运转。经过抢险,闸坝主题工程完全达到形象进度要求,突击队抢回了被耽误的工期。
但在“三枯”时期,大坝围堰的其他施工单位用去了四个月又十天时间,所剩五十天内不但要完成整个“三枯”挖填砂砾8万立方、混凝土浇筑6600立方的工程量,还得额外完成其他单位留下的尾工工作。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青年突击队队员们站了出来,他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排水、清淤、开挖,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马回,有一千个繁忙的白昼,更有一千个炮声隆隆、机器轰鸣、灯火辉煌的晚上。
在马回,一年二百一十多个雨雾天,职工风里来、雨里去,水里走、泥里闯。冬天朔风刺骨,夏日酷热难当。
在马回,三个春节员工都难以探视亲人,合家团聚,同享天伦。至于废寝忘食、带病工作那更属平常。
“叠嶂之后是充峦,湘云过后有楚烟。”投身于马回电站建设的青年突击队队员在与自然苦斗中,在与风险鏖战中,在与洪水的赛跑中,顽强拼搏, 历尽艰辛,用热血、汗水和智慧谱写了一曲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突击队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