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柯宇(西南)
在1983年,央视首次将其主办的除夕夜联欢节目采用现场直播的形式进行全国播出。没想到,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巨大轰动,“春晚”由此诞生。自此每年农历除夕,春节联欢晚会都出现在央视,从无一年间断。在文化生活始终较为匮乏、娱乐方式较为单一的时代,除夕夜全家一起收看春晚,迅速成为了一道“新民俗”。只是,应时代而生的春晚,没想到当再次面对时代变换的时候,红极一时的自己不得不面临被戏谑的命运。
早在羊年春晚开始前,微博上就流传这样一个段子:一年一度的段子手大考还有三个小时就要开始了,请艺术班的同学们把各种修图工具放在桌面最顺手的位置,大家一起欢乐度过春晚吐槽弹幕年。某网站更是设立了一个吐槽栏目,并随着节目的进行实时更新。
当然,这已不是春晚第一次遭遇全民吐槽。一场承载着弘扬主旋律、营造万邦来朝等使命的春晚,从来就不仅仅是一宗纯粹的综艺节目。随着价值观的多元以及文化娱乐方式不断出新,传统的春晚已无力满足广大受众的所有需求。于是,以前的全民守候,变成了现在的全民吐槽。不管是冯氏创新抑或其他,均无力改变这个格局。随着互联网对电视业的侵蚀,春晚电视收视率每况愈下或是不争的事实,羊年春晚就创下了近八年来的收视新低。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曾经为无数人带来欢乐的春晚就此行将末路。奇怪的是,吐槽这一看似不太友好的方式,却为春晚生命力的延续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无论是对魔术的揭秘抑或对小品抄袭的质疑,吐槽让春晚除了在播出当晚以外的时间还能持续发热。甚至,无论你是否认真看过春晚,都不影响你加入这场狂欢。你只需动动手指,一串的点赞足以让你收获吐槽春晚带来的成就感。随着网民群体的不断壮大,吐槽春晚俨然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
伴着农业文明色彩的消褪,过年祭灶、扫房、贴门神等传统民俗形式正在被人们日渐淡化。或许,被不断吐槽的春晚,将成为中国春节最后的全民狂欢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