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秀艳(安装)
“新宿已拿下!秋叶原已拿下!涩谷已拿下!池袋已拿下!东京已经基本被我方控制。”国庆长假期间,中国旅行购物者全面“攻陷”日本。微博、微信不断被中国游客在日本“买爆”与“扫货”的壮烈场景刷屏。
电饭锅、保温杯、马桶盖、吹风机、苹果产品、单反相机、化妆品、服饰、感冒药、眼镜、文具……“爆买”日本的喧闹中,评论和热议此起彼伏。有人指责不爱国,有人批评崇洋媚外,有人吐槽国货不争气,也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成果和人民购买能力提升的体现……大可不必上纲上线,但这个事件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警醒。
“爆买”日本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日元大幅贬值。日元对人民币汇率在最近两年内贬值了35%。无形之中,以日元计价的商品对中国人来说便宜了35%。再加上免税等各种因素,能比国内商品便宜60%左右,直接导致我国旅游者放弃香港、台湾、泰国、韩国而转战日本。人性都是逐利的,“爆买”日本,说到底,不是意识形态的决定,也不是道德批判的结果,而是商业逻辑和消费规律的胜利。
第二个原因就是对“日本制造”的信任和对“日式服务”的青睐。日本的商品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大件耐用消费品,其精美的工艺、牢靠的质量、人性化的设计,总能让人爱不释手,在社交网络泛滥的当今社会,对日货的“有口皆碑”已经形成了浪潮,不是短期内可以消退的。另外,日本还拥有世界一流的商业服务精神和设身处地为客人着想的意识,这些都构成了中国人对日本商品趋之若鹜的原因。
此外,日本与中国在地理上似远还近,在心理上似近还远的反差也是充满吸引力的重要原因。日本在自然美景、社会人文、商品服务各方面较之欧美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人境外游在历尽长程飞行和倒换时差,见识了澳洲、美洲、欧洲的新奇之后,忽然发现一衣带水的日本确是一个好去处。尤其是两三时的短程飞行既可以轻松来回,又满足了置身异域、释放自我的出国愿望,还可以感受和研究一下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趣味上的新奇差异。
“爆买”日本现象在反映我国公众有了更强的购买力的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只有正视差距、抓住商机、转型升级,才能把购买力拉回国内,甚至开启全球“爆买”中国的模式。
首先,要以开放、学习的心态看待“爆买”日本,切不要停留在上纲上线的口诛笔伐中,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第一是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反对贸易壁垒,因为“消费者有权享有更多选择”。
其次,中国企业要升级,尤其是制造业,需迈向中高端水平,生产出更多符合本国主流人群购买意愿的好东西。如果国内也有相同质量的产品,则将更有竞争力,起码能为消费者省下机票钱。
再次,要提高产品标准、完善市场监管和建立信用体系。指责中国消费者不爱国无济于事,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作出同样的选择,说明他们对国内的消费品信心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因此,重塑消费安全、重构产品诚信体制、重建极致工匠精神是生死线,否则中国产能过剩将日趋严重。
最后,利用中国特色,打造“中国流行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中医药能不能成为全球争抢的“灵丹妙药”?第一夫人出访的着装能不能刮起“汉服时尚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名山大川能不能引来更多的“中国游”?会的,让我们期待“爆买”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