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鑫(地产)
容不得不同的声音、听不得不同的意见也许是当今中国网络空间的一大弊病。就在今年9月3日阅兵当天,台湾女歌手范玮琪因为在微博发布双胞胎儿子的照片,竟遭到大量网友的攻击谩骂,很多人怒指范玮琪不爱国。如果有人为她辩护,不管理由如何、观点对错,都会立即招来众人的围攻。
网络本来是一个可以自由表达不同意见的空间,但在无数次的网络争论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理性的交流、思想的交锋,而是一言不合便侮辱谩骂,意见相左便群起攻之,于是有益的争论不能深入,网络空间变得乌烟瘴气。而这也折射出社会上对不同意见缺乏理性包容的现状。
《公正》这本书对于国人的最大意义也许就在于它的“厚此不薄彼”——对异己的观点拥有足够的包容和重视。作者麦克桑德尔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他在这本书中并没有刻板地讨论一个个晦涩难懂的哲学命题,而是带领读者去发掘生活小事背后的哲学性,读来轻松有趣。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探讨公正的过程中,对不同的观点、理念、学说都持有极大的包容性,即便是对于作者不认同的观点和理论,桑德尔也会作出善意的解读和充分的阐释。因此,《公正》这本书不会为你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它只是引导你开启多层次、多视角的思考之旅,探寻公正的微妙之处。
例如,警方抓获了一名恐怖分子,他手中可能掌握着一个会导致成千上万人丧生的恐怖袭击计划,只有严刑拷打才能使他供出信息。那么,为了获取信息,你认为应该对他用刑吗?你多半会认为应该,因为你觉得多数人的利益重于一个人的权利。但是,如果无论怎么拷打他,他都不会招,除非你对他三岁的小女儿实施酷刑,你还愿意这样做吗?这样做是公正的吗?你大约感到了迟疑。
在这里,迟疑和犹豫并不是坏事,相比于在网络上用几秒钟分清敌我,然后斩钉截铁地宣扬自己的立场,肆无忌惮地抨击异己的观点,迟疑和犹豫代表着你的审慎和包容,也表明你开始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
非白即黑、非善即恶、非忠即奸似乎是中国人思考问题的一贯方式,当人们习惯了用京剧脸谱的颜色来评判历史人物的忠奸时,也就习惯了用这种简单直白的方式来判断周遭的每一个共公事件。但是,道理几乎总是微妙的,真理在未被充分论证之前也总是晦暗不明的,在非黑即白之外其实还有很多思想的灰色地带,而这里往往最考验我们思想的精细。
对于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倾听不同声音显得尤为重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有允许不同声音存在,善于接受采纳他人的意见建议,才能掌握更全面的信息,了解真实的情况,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判断。如果胸襟狭小,闭目塞听,不能包容不同意见,甚至对批评意见进行封堵,则不仅在工作上难以取得成绩,还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公正》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启发是,只有具备更加包容、平和、理性的心态,我们才能在同他人的交流中收获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