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学民 郝帅(上海) 端午节回家看望父亲,得知我要回家的消息,他早早就等候在家门口。年过八旬,父亲依然精神矍铄,年轻时的饱经战火,转业后的四海奔波,不仅没有磨掉父亲高昂的斗志,反而让父亲在颐养天年的年纪里,有着不同于其他老人的精神状态,眼神里总是充满光亮。 他是我少年时的“偶像” “我爸爸拿过5枚军功章”!这是我少年时经常和小朋友们“炫耀”的一句话。关于他自己的故事,父亲从来都是“云淡风轻”,而看似“缄默”的背后,是被父亲深藏起来的刻骨铭心。 父亲是华东野战军步兵第99师的一员,解放战争期间,父亲追随部队一路“血拼”。作为通讯兵,他负责指挥部的信息传递和通讯接线工作。某次作战期间,指挥部通讯失联,为了尽快恢复,父亲和另一位战友深夜匍匐前进,查找线路中断原因。 顺着信号线路一路摸索而上,凭着手感,看到断裂之处切口整齐,不像动物扯断,以父亲的经验,那就一定是人为破坏!这时,一声枪响,身边的战友,应声倒下。“不好,有埋伏!”一瞬间,父亲端起手中的机枪开始防守。 生死一线之际,父亲表现得异常镇定。他迅速躲进最近的一棵大树,同时用持续不断的枪声,向营地的战友发出求救信号。持续近半个小时的时间里,父亲孤身一人,对抗着周围不知埋伏着多少的力量,“只要子弹没有穿透胸膛,我就要战斗到底”,这是父亲当时唯一的信念。听到连天轰响的枪声,部队战友火速驰援,父亲成功躲过一劫。而像这种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时刻,父亲不知经历了多少次。 他经常说,“只有好好活着,一个人活出一支队伍的样子,才对得起那些离开的战友”,儿时的我不能完全懂得父亲的内心世界,只是感觉虎虎生风的父亲是那样伟大。 他是我青年时想超越的“对手” 每个年轻人在青年时代都有一段和父母“较劲儿”的叛逆期,我也如此。从专业院校毕业后,我加入到父亲所在的中建二局工作。那时候,自以为学了一些本领的我,总觉得父亲的“指手画脚”有些多余。和父亲“抗衡”的方式,是向他证明我可以做得很好。但似乎不管我做得多好,父亲从来没有夸过我。 做水电工时,我跟在师傅后面勤学苦练,利用自己所学向师傅提出了管线改进的办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师傅当着父亲面,夸我进步很快,但父亲只是微笑一下,再无多言。再后来,我获得了中建集团优秀党务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父亲却说,“别拿点奖就忘本,对企业的贡献不单单是用奖来衡量的!” 我与父亲的“对抗”延续多年,直到有一次和姐姐聊天,姐姐告诉我,“其实,爸爸一直以你为荣,说你比他当年更能干,但他怕你骄傲,所以只在我们面前夸你,他还把你获奖的照片收藏起来,总是半夜拿出来偷偷看哩”。姐姐一句话点醒了我,也让我瞬间湿了眼眶。 他是我称作“爸爸”的人 父亲一生勤俭,最近一次回家时,我本想带父母到附近的馆子吃顿饭,随口问父亲:“唐山下一顿馆子多少钱”“我们哪知道,我们都是买菜自己做饭,一顿饭几块钱。”父亲说道。 我心中不免一阵感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但父亲却舍不得有丝毫挥霍。退休后,他和妈妈自食其力、相依相伴,坚决不麻烦任何人,就连我每每回家探望,父亲总说:“可别耽误了工作!我和你妈好得很,你抓紧回去忙你的。” 走上管理岗位以来,父亲叮嘱最多的就是:守住原则,好好做事。我想,这就是所说的“初心”吧 从家里离开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眼父亲,阳光照着父亲脸上的沟壑,细软的白色头发,被风吹的飘来荡去,突然之间,我很想抱一抱我的父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