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公司沈丹客专项目施工侧记
■文/饶昕昕 韩展
碧波荡漾的鸭绿江、绵延起伏的群山环绕着祖国东部的边境城市——丹东。还在紧锣密鼓施工的沈丹高铁,正不断地拉近着这座边境城市与沈阳的距离。
三年前,土木公司在这里竖起“中建铁军”的旗帜。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如今7座大桥主体结构全部完工,架梁通道全线贯通……中建铁军和这片山野正见证着彼此的蜕变。
新手变高手
与中国铁路、中国交通两家驰骋交通领域多年的单位相比,修建设计时速250公里的沈丹高铁,中国建筑还是新学生。
2010年6月,土木公司这只“雏鹰”刚进场就凭借着“超越精神”连夺七个第一:全线第一个通过验收的拌合站、全线第一根桩浇筑成功、全线第一个承台……就在扭转大家“新手”印象的时候,项目部遇上了难题。
在打桥墩的时候,项目部发现,由于16、17号桥墩位于老铁路两侧,挖基坑的话极有可能影响原有铁路的路基,造成铁轨位移。出于安全的考虑,项目经过研究,决定在基坑边沿打下一排直径1米的钻孔灌注桩,再开始挖基坑。这60根桩如同一道防护墙,保护着原有铁路的路基,防止滑坡的出现,也保证了基坑的顺利开挖。
随着两个基坑的成功浇筑,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由于项目采用 “挂篮悬臂浇筑”技术,对这两个墩柱上的横梁进行合龙,如同在铁路两边的垂钓者,要将两根伸缩鱼竿成功对接。每往前移动一次挂篮就等同于往前伸一节鱼竿,累计伸8次后这段梁才能成功合龙。看似机械的活却因为横跨铁路上空而充满了挑战。
由于铁路局规定,项目部每次移动挂篮都必须先提出申请,然后铁路局会通过调控列车空出90分钟的“天窗”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铁路上不会有列车经过,项目可以组织人员在铁路上空移动挂篮。经过演习,凭借有序的组织和默契的配合,项目每次都成功将这个30吨重的挂篮在空中前移了4米,且用时一次比一次短,保证了施工和运营列车的双安全。
这一系列难题的攻克,吸引了线上中铁等其他参建单位前来参观学习。“质量和安全控制方面真是精细化,值得我们学习!”“对手”的这句话,肯定了项目从“新手”到“高手”的转变。
天堑变通途
要把被郊野、群山隔开的沈阳和丹东两端连起来,全靠一座座大桥。天堑想变通途,就必须先修桥,土木公司这一次仅桥墩就需要修筑178个,累计高度超过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
按照图纸设计,这些桥墩有的在水中、有的在山腰,有的空心、有的实心。经过实地考察,项目部向设计院提出了图纸变更申请,成功将墩柱全部统一为实心,这样墩柱的浇筑模板就统一了起来。
在施工中,面对桥墩数量多、时间紧的挑战,项目灵活地将墩柱模板分成上下两部分,以提高模板的使用率。“从前的模板是一套‘连体衣’,经过我们改良的模板就是‘分体衣’,衣裤同时穿当然比先穿裤子再穿衣要快!”项目总工骄傲地介绍着这套高效的“错层施工”法,这无疑为项目部确保桥墩如期完成上了一道保险。
石碴变石材
除了桥梁外,土木公司负责修建的标段还包括隧道、站场、路基等工程。贯穿于山体中的4座隧道总长度1550米,隧道开挖掘进和站场场平爆破约产生50万方废石。如此巨量的石碴,需要征收6个足球场大的永久性土地来堆放,仅征地费就要280多万元。而项目同时又需要采购大量的碎石,用作路基工程填料和生产混凝土的骨料。项目部离采购石子的供应商最近距离也有26公里,每方最低进价85元,而且还面临碎石质量参差不齐、邻近其它工区争抢料源,供货商坐地涨价的情况。
面对石碴无处堆放、石材采购困难的窘境,项目部决定自购破碎机,建立碎石场,将石碴变石材。就这样,神奇的碎石机吃进去的是建筑垃圾,吐出来的是成品建筑材料。石碴变石材这一科学决策,既节约了土地资源,保护了环境,也避免了因农田挤占、粉尘污染等问题与村民发生纠纷,更为项目节约近千万采购成本和征地费用。
三载春秋之后,沈丹高铁雏形已现。高铁通车后,沈阳到丹东5个小时的车程将缩短为50分钟。目前,项目全体员工正在这片热土上,奋力为丹东的腾飞插上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