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上海分公司合肥万达文化旅游城一期项目施工纪实 ■文/傅晓茹 安徽合肥,巢湖之畔,有一片荒草相伴的区域。在这里有大片茂密的树林和半人来高的草丛,藓苔和野菌爬满了泥土,一度被人称作“无人区”。 如今,在这片“无人区”里,数十排巍峨的现代化高楼依次排开、直耸云霄,5米高的巨型蓝色幕布上,“中国建筑”四个大字在蓝天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耀眼,这就是由局上海分公司承建的合肥面积最大的单体临湖住宅项目——合肥万达文化旅游城一期工程。就在8月15日,这片近76万平米的住宅工程迎来全部封顶的日子,项目部用3天一层的速度在合肥这片土地上书写了建筑传奇。 勇闯“无人区” 2013年7月,局上海分公司第七项目部首批7名成员接到指令后,迅速赶到合肥,开始拓荒。然而,没有水、没有电、没有网络,让他们一时之间无从下手。 经过实地考察后,项目部决定自行布网。技术部、水电部仔细研究巢湖岸边市政规划设计、摸清水电分布点、用电负荷和输电来源。掌握大量数据后,他们顶着烈日,实地察看管线布置。在与市政单位协商下,他们根据施工特点,结合350万平米施工面积用电、用水需要,设计出主线路和分支线路分布图。在市政部门的支持下,项目架设起了变压器,亲自着手布置水管网、排水通道和电路,并从离项目部最近的生活区接管道、拉电杆,硬是开辟了一片适合生活和施工的场所。 缔造合肥新速度 2014年7月,当项目部主体施工进行到20层时,业主突然发出通知,要求主体必须在8月实现封顶,而这时距离封顶还有10层,留给项目管理人员只有30天时间。要在30天内完成10层高度的任务,对当时的大家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动和紧张的施工时间,项目坚定信心,精心部署,号召全体人员“不取楼兰终不还”。项目经理陈彪紧急联系其他兄弟项目,第一时间到外地寻找劳务工人,调来500人组成的劳务队伍。项目部将办公地点搬到现场,全体人员加班加点,不眠不休。那段时间里,项目工程部冲锋在前,全体人员吃在工地、喝在工地、睡在工地,片区经理带领施工员随时协调督促劳务人员,旁站监督混凝土浇筑。在这期间,其他部门时刻待命,后勤人员常常半夜两、三点将方便面、矿泉水等补给物资送到施工一线,物资部人员24小时保持在线,随时联系搅拌站和混凝土泵车打混凝土。 前赴后继,只争朝夕。短短30天,项目部创造了3天一层的建设速度,硬是啃下了这一硬骨头。这一速度让许多同行惊叹,也赢得了万达集团的高度认可。在封顶仪式上,业主对项目施工进度特别提出嘉奖:“上海分公司人用惊人的毅力书写了建筑速度的传奇,重新诠释了‘万达速度’的内涵,完成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的奇迹。” 进度和质量一个都不能少 在建筑业中,“进度”和“质量”常常是一对矛盾体,常常被认为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014年是万达集团的“品质年”,同样也是局上海分公司的“质量年”。质量始终是万达文化旅游城建设的生命,在创造速度的同时,局上海分公司第七项目部打破常规,真正实现“进度”和“质量”皆得的共赢局面。在万达集团全国质量考核中,合肥万达文化旅游城一期屡次名列前三,先后通过中建总公司、局观摩工地验收和合肥市质量安全标准化工地验收,吸引诸多兄弟项目前来考察观摩。 项目成立实测实量小组和质量监督小组,以实测实量促质量管理,以质量监督促管理落实,始终坚持“质量面前不妥协”的原则。在一次构造柱混凝土浇筑验收中,质检员陈伟到楼层里例行检查,走近一面墙测垂直度。他拿出靠尺和塞尺,数据显示的是6毫米,可是墙上却写的是 2毫米。他的表情立刻由晴转阴,当场让工人打掉重做。 “不过才4毫米,这一点偏差算什么?”面对陈伟的要求,工人不予理睬,陈伟急了,当场跟工人理论。当时已是中午11点半,工人要下班吃饭,小陈不依不饶,亦步亦趋地跟着他,从工人食堂到宿舍门口,小陈一直等到工人午睡起来。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纠缠”,工人终于妥协,按照小陈的要求打掉重做。这件事在项目上传扬开来,大家都称呼小陈是“倔强三郎”。 由于项目部出色的履约能力,2014年5月,万达集团先后将万达茂项目和二期工程交给了上海分公司第七项目部团队。项目部在创造“合肥速度”的同时,实现了以现场促市场,以质量塑品牌的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