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局第三届“十佳职业道德模范”李光远
■文/陈雅君
十年,从岭澳核电二期常规岛工程,到台山核电核岛项目,再到陆丰核电,中建电力公司实现了核电业务施工能力和施工领域的“双突破”。十年,也有一名青年将自己的成长同公司发展同频共振,从技术员到施工队长、工程部经理,再到项目生产经理、执行经理,逐步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管理人才。他就是局第三届“十佳职业道德模范”——中建电力陆丰核电项目执行经理李光远。
扎根一线的“螺丝钉”
时间回溯至2005年,在完美履约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一期核电站之后,局开始全面整合核电建设人才。恰在此时,刚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的李光远来到二局,加入了岭澳二期核电常规岛项目的建设团队。
广东的天气闷热潮湿,三面环山的核电工地像个大蒸笼。烈日下,当其他技术员都在空调房里编制方案时,初来乍到的李光远却选择和工人们一起“挥汗如雨”。不明白高精度汽机埋件如何加固,他就一遍遍地进行模拟试验;不明白设备基础移交的要求,他就一次次与安装单位技术人员沟通,直至完全清楚……李光远就像一枚“螺丝钉”,把自己钉在了一线,工人们都打趣说他是“和工人抢活儿干的白面书生”。在他心中,“迅速积累核电站建设施工经验,把自己培养成为专业化的核电人才”是他一直追求的梦想。
半年后,由于对施工现场情况谙熟于心,原本仅负责厂房技术方案的李光远被安排担任施工现场调度员,后又担任施工工长、施工队队长。曾经的“白面书生”只有脸上安全帽带的位置能证明自己“曾经白过的痕迹”,就在他的“黑白转换”中,项目顺利完成主厂房框架封顶等一系列里程碑节点。
勇于破冰的“拼命郎”
2009年,施工经验丰富的李光远被调至中建电力台山核电核岛项目,先后担任项目经理助理兼工程部经理、项目生产经理,主管施工生产。作为中国建筑参建的首个核电站核岛土建工程,对于全体建设者来说,这既是一次摸着石头过“核”的破冰之旅,也是一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艰巨任务。
以初期的核岛FCD为例,2010年4月,在持续浇筑68小时后,台山核电核岛筏基9200方混凝土一次性整体成功浇筑,打破了中国电力施工史上一次性连续整体浇筑的最高纪录。可在成功的背后,以李光远为代表的项目先锋团队却已集中作战了近20个“68小时”:在他们工作的会议室里,泡面、饼干、行军床随处可见,最引人注意的还是那一摞摞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一张张用各色彩笔整齐标注的图纸、一堆堆摞起来有一人多高的施工任务单、跟踪单……“困是肯定的,但看到李哥眼睛满是血丝却还在研究图纸,就觉得自己不能松懈”,“每次在现场跑不动了,李哥都安慰我说,‘没关系,在休息亭歇歇,我先过去看看’,说着就跑到作业部位”……提起李光远的“先锋”事迹,曾经和他并肩战斗的小伙伴们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住了。
在台山核电建设的四年时间里,李光远刻苦钻研业务,逐渐掌握了核岛的施工技术,在项目斩获一项项国家级荣誉的同时,他带领的团队也取得了6项国家专利。
行动快一步的“急先锋”
2013年,中建电力成功中标陆丰核电1、2号机组常规岛及BOP土建工程。“把陆丰核电建成精品中的精品,利用现有的工程以现场循环市场”成了公司上下达成的共识。这一次,李光远又成为公司“陆丰先遣部队”中的一员。
在陆丰担任执行经理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李光远将“思想先半步,行动快一步”的工作作风发挥得淋漓尽致:没有地质勘探、锚杆试验的专业资质单位,他就主动到项目周边进行实地考察;没有材料,他就带领物资部往一家家供应商跑,来回询价、议价;没有水电接驳点,他就与地方供水、供电的政府部门反复协调……所有的前期准备工作全部严格按照规范执行,李光远致力在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中,开发出一片承载中国核能希望的热土。
从22岁到32岁,李光远将这段最灿烂的青春时光,献给了中建二局核电事业。十年磨一剑,对于李光远来说,未来还有许多故事等待他和他的团队去演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