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局第三届十佳道德模范于立强
■文/张嘉希 蔡觐蔚
他是“80后”大男孩,他是“立强团队”的大家长。他用智慧和汗水编织梦想,用勤奋和努力追逐梦想,用拼搏和进取开拓梦想。他就是局第三届十佳职业道德模范——于立强。
他的“拼搏梦”
2012年,于立强来到瑞恒项目任工程部经理。12月份,业主突然要求主体结构在春节前必须封顶,然而春节在即,劳务队伍人心浮动,加之天气恶劣,施工进度受阻,这让于立强倍感压力,但他没有退缩。“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只有不努力的人。”在这个信念下,于立强每天天还没亮就投入工地,一呆就是12个小时,有时和施工员一起熬夜打混凝土,晚上值班饿了就啃面包。劳务队都笑话他这个工程部经理当得苦,他却笑而不语。
在浇筑31层混凝土前,项目遭遇了一场大雪,于立强便带领工程部同事,用了两个小时将屋面积雪全部清除,避免工期延误。由于天气太过恶劣,有人担心浇筑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于立强就披着军大衣,在施工现场一边指挥协调混凝土的供应和施工,一边给大家鼓劲儿,一站就是34个小时。最后,工期未受到影响,但于立强却病倒了,领导同事来看望他的时候,他还不忘关心工程进度:“只要任务完成了,一切都值!”
他的“筑家梦”
2013年,分公司组建了第十二项目部,于立强被任命为项目经理。同年,他组建了“立强团队”,“要营造家的氛围,让大家有归属感”是于立强成立团队的初衷。
2013年毕业的彭泽华依然忘不了那一天,当他回到寝室后,发现一件洁净的T恤挂在他的床头:“这不是我在现场刮破的那件衣服吗?”这时,他还发现衣架上还贴着一个便签:“这些补丁记录着你们的功绩,辛苦了!”
“这不是于总的字迹吗?”彭泽华忽然想起两天前,他陪于立强去现场巡视时,不小心将衣服刮破,于立强让他送去缝补时,他满不在乎地说道:“现场太忙了,来不及补,自己补的不能看,只能扔了,这都是第四件了。”
可彭泽华没有想到,在他第二天上班的时候,于立强悄悄把他的衣服送去了缝纫店缝补。在以后的每周五,项目综合办都会统计管理人员需要缝补的衣物,并统一送去缝纫店,并将缝补完的衣物洗净晾干后,用袋子装好并挂在他们寝室的床头。
除了关爱员工之外,于立强也没有忘记农民工兄弟们,在他看来,“没有民工兄弟的勤劳双手,也就没有如今广厦万间”。11月份,有一次办公室意外停电,项目部冷得无法办公,于立强询问班子成员:“这样的天气,工人的取暖措施到位了吗?”在没有得到肯定答案后,于立强当晚带领班子成员入住工人生活区。第二天,于立强就购买安装了电锅炉供暖设备,保证工友们温暖渡过寒冬。
于立强用行动赢得了工友的好评,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立强”兄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带着平均年龄26岁的团队,揽获了各类奖项27项。看着“家”里铺满奖状的荣誉墙,他欣慰地说:“这些荣誉是我的兄弟们用汗水挣的,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他的“品牌梦”
2013年底,东北分公司承接到首个山东项目——章丘唐人中心项目,于立强接到命令,率领团队挥师山东。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于立强深知如期履约、打造精品固然重要,赢得百姓认可、树立好企业形象更为重要。
今年四月,项目部开展了“情系社区民众·中建与你同行”的整治扬尘活动,管理人员带领居民参观工地,并给社区民众赠送水杯,向他们介绍中建企业。项目部还租赁了4辆洒水车,在施工现场附近的主干道洒水降尘,“我们保证,绝对不影响大家的日常生活。”这是于立强当初向居民们许下的承诺,之后的行动也得到了大家的证实。“中建的企业真好,工地像花园一样,夜晚施工的动静还小,真是规范的大企业。”这是项目周边居民对项目的评价。
有一天,百脉豪庭的居民杨女士来到项目部,将“中国好邻居 修路惠民生”的锦旗递交到于立强手中。原来,项目旁边的百脉豪庭东侧路面年久失修,出现下沉、裂缝等情况,居民找到项目办公室寻求帮助,于立强在听说此事后,当即答应了居民们的请求,并迅速安排36名工人开始动工,耗时18个工作日终于将路修好,保证居民出行畅通无阻。于立强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周边居民的认可。
干一项工程,拓一方市场,树一座丰碑。于立强正带领着他的团队,在广袤的齐鲁大地继续开拓新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