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邓振华
■文/张静宜
身着一身领口洗得发白的工作服,手上提着印有“中国建筑”字样的白色安全帽,前额的头发已被汗水浸透,一位年近半百的汉子刚从工地回来。他就是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第十一经理部经理邓振华。2015年,他被再次授予了“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的背后,是他在工作中的劳模引领,是他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是他默默无闻的牺牲奉献。
率先垂范的急先锋
邓振华在项目员工中有一个外号——“拼命三郎”,因为在工作中他总是勇于迎难而上,敢于面对挑战。工作越是困难,就越能激发他身上那股拼劲儿。
2014年6月初,太原万达大商业综合体工程基础钢筋开始施工。施工面积超过39万平方米,基础最深深度达到21米,结构最高高度186米,大体量的施工对于邓振华和他的团队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但有着多年施工经验的邓振华没有丝毫慌乱,他对具体施工情况做了详尽的调查研究,有条不紊地推动着施工组织策划等工作落实。
然而,由于工期紧张、施工技术难度大,邓振华还是遇到了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前期帷幕止水效果不佳、承压水过高、场地狭窄进料难……面对着接踵而至的困难,邓振华没有退缩,他身先士卒,组织项目部的精兵强将,深入施工一线解决这一道道难题。帷幕止水效果不佳,他就带领员工一次次进行试验,直至找到最佳方案;承压水过高,他就召开临时讨论会,集思广益攻克技术难关;进料困难,他就充当起项目上的临时“交警”,在进料现场指挥调度,开辟进料通道……那段时间里,邓振华常常是24小时坚守在一线,几天下来,身形都瘦了一圈,说话的声音也嘶哑了。但就是在他的感召下,项目全体员工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不但解决了施工难题,还提前完成了基础施工任务,为后续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技术创新的突破者
项目办公区域内有这样一间办公室:它不足20平米,桌椅摆放整齐,书架上满是专业书籍和一排排奖杯奖状,墙上还张贴着团队目标和荣誉榜。这里就是以邓振华的名字命名的职工创新工作室。这间工作室里曾经发生过一次令所有在场的人都印象深刻的讨论会。
这场针对降水井封堵技术的研究讨论会持续了8个小时,邓振华和9名团队成员在工作室里不断研究、讨论。“降水井封堵技术,场地易于布置、工程进度快、干扰因素少”、“降水深度较大、口径大的管井封堵,特别适用采用群井原理降水的降水管井封堵”、“有的瑕疵还有待调整,我保留意见”……最后,振华凭着多年的现场工作经验,在综合了各方意见后,提出了针对降水井封堵技术的优化方案。讨论会结束了,这时,邓振华和他的同事们才发现会议持续了8个小时,而在这期间他们粒米未进。
有了邓振华创新工作室的技术保障,太原万达广场酒店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同时,降水井封堵工法还获得了“山西省省级工法”,以此为研究课题的QC小组获得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邓振华领衔的创新团队,不仅被我局授予了“邓振华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荣誉称号,还受到了北京市总工会的命名表彰,这在中建系统内绝无仅有。
凝聚团队的贴心人
“谢谢邓总,谢谢大家,没想到我这样一个普通员工也能得到领导的关怀。”青年员工小杨哽咽地说道。
工作中的邓振华对属下非常严厉,要求极严,但在生活中,他却对员工关怀备至,呵护有加。他常说:“项目上的年轻员工与我的儿子年龄相仿,看见他们就想起了我自己的孩子。”在得知小杨家中至亲病逝的消息后,邓振华主动了解了小杨家庭的实际情况和困难,建议项目工会发动全体员工为他捐款,他自己则是把刚报销下来的看病住院费全部捐了出去,并亲自把筹集到的善款送到小杨手中。
对项目员工十分关爱的邓振华,在谈到家人时,总是有些遗憾。项目部扎根在太原,一干就是6年多,回家的次数一只手就能数的过来。妻子住院的消息他直到妻子康复后才知道,儿子临近高考时,他只能通过电话鼓励儿子……他将天平总是倾斜在事业的一端,离不开家人在他动摇的时候给他莫大的支持和鼓励,说到这些,他总是久久缓不过神来。
邓振华带领他的团队为社会贡献出一个又一个精品工程,辛苦付出终于换来丰硕成果。山西省建设工程汾水杯、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山西省QC成果一等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荣誉接踵而至,邓振华也曾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项目经理、全国建筑业优秀项目经理、北京市国资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光荣的称号,闪亮的奖章,不仅是对项目拼搏的最好嘉奖,更是对中建二局人不断超越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