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玉栋
城市“蜘蛛网”、马路“拉锁”,这些饱受非议的“城市病”将会因“综合管廊”项目的兴起得到“治愈”。
六盘水,这个中国西南有着“中国凉都”美誉的城市幸运地成为了全国首批实施“综合管廊”试点的城市之一。
一个城市品位的提升离不开中建人的参与。以PPP模式为纽带,中建股份正以过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实力推动着“综合管廊”在六盘水这片热土上延展。中建二局正是这一民生工程、创新工程的主要参与者。
这是我局在西南地区第一个PPP项目,也是中建股份第一个顺利推进的管廊项目。项目通过适应“三变”,使PPP这一全新的模式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资金变股金,让闲置资本活起来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但是,光靠地方政府推动那么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任务,显然有些力不从心。企业有大量的剩余资金,却因为种种原因在市场拓展等方面遇到了瓶颈,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如何既解决地方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企业业务不足的问题,进而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正是PPP这一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六盘水地下综合管廊由中建股份公司与六盘水市政府通过PPP模式,将企业经营所得的剩余资金通过转让特许经营权的方式,转变为股金,并通过管廊运营等收取的费用获得收益。通过当地政府出资、引入社会资本方投资等整合资金10亿元,我局占比58%,撬动总投资约30亿元,带动施工合同额26亿元。既有效解决了地方资金不足的问题,又为中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推动了地方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同时,该项目采取“投资+施工”打捆的建设模式,三公司、西南分公司负责一工区和二工区的施工建设任务。由于合理安排工期计划、抢抓施工时机,三公司施工的二工区凤凰大道东段路段和西南分公司施工的一工区育德路东段路段,顺利完成了市政府确定的3.31和6.30两个重要目标节点,为下一步在六盘水市的投资建设打下了基础。
政府变股东,让合作效率高起来
PPP 项目平台公司——六盘水城市管廊建设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SPV公司)是社会资本和政府共同开办的股份公司,在责权利上进行了明确。该平台公司由六盘水市保障性住房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先行成立,并通过法律变更等手续移交给了中建股份成立的中建六盘水基础设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此举极大促进了项目前期的推进速度,提高了建设效率。
中建六盘水基础设施投资公司和六盘水市保障性住房开发投资公司均对SPV公司具有决策影响力,并通过委派董事参与投资决策和管理。作为平台公司第一大股东,两家公司主要负责督促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和进度等情况。其中,六盘水市保障性住房开发投资公司主要负责协调、报批、完善合法性手续等事务。
按照合同约定,双方特许经营合作期为30年,建设期和运营期完成后,将把综合管廊移交给政府,并与政府进行结算。以前政府是业主,现在政府是股东,和我们是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以前做乙方,到一个地方去人生地不熟,办事的时候又费力又难办。现在政府成了股东,事情好办多了。”这是大家的共同的感受。
责任变品牌,让中建形象靓起来
我局在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设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当地建材,将合作伙伴变为帮扶对象,同时也将社会责任变成了企业的软实力。
六盘水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截至日前已采用(水钢)钢筋1.1万余吨,预计由投资带动当地就业人数3000余人;已采用六盘水市民生物资商业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混凝土8.2万余方,预计带动当地就业人数 2000余人。管廊建设的高峰期,预计将带动当地约7000人的就业问题。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力地方扶贫。正是这一举动,拉动了当地萎靡的钢铁制造业,有限缓解了部分企业下岗员工的就业压力,也使中国建筑的企业形象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该行为得到了六盘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可,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到项目调研时感慨地说,“像这样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六盘水想方设法都要将其留住”。
截至7月中旬,六盘水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已完成管廊建设近8.2公里,在全国首批十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中遥遥领先,吸引了沈阳、南充、通辽、柳州、郑州、徐州、遵义、石河子等众多地市观摩考察团前来实地调研、参观学习。
资金变股金,政府变股东,责任变品牌,正是这“三变”使资金更加灵活,使政企合作更加高效,使中国建筑的品牌形象更加靓丽,使我局在转型升级道路上的步伐更加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