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对于智能交通,下一个万亿市场,必有智能网联一席。 近年来,关乎于智能网联的声音成为智能交通产业最强音。头顶“国家工信部第六座智能网联测试基地”光环,由中建二局投资、建造、运营的武汉“汽车+”产城融合示范区核心项目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连克多道难关,顺利完成桩基施工,预计将于年内全部完工。 这片1300余亩,相当于122个足球场大小的测试场,也是湖北第一个专业化的汽车测试场。既要综合考虑无人驾驶、新能源以及赛车等车辆的测试需求,又要满足国际赛事的比赛需求。 设计如何做到最优,跑道如何做到兼顾性强,是摆在项目设计人员面前的难题。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极限性能测试区平整度要求每4米不能超过3毫米高差、相关测试区每100米范围不能超过2厘米高差。 面对比一般机场跑道还要高的标准,项目设计部化身“勘探队员”,与勘察单位一起深入现场,采用物探法、高压电法等多种手段,对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并咨询国内知名专家,确定最适宜的技术方案。 由于场地直线距离长江干流区域约1公里,地下水位较高,易发生不均匀沉降,会给赛道施工和使用造成很大影响。“可以想象一下,沙土上压上一团橡皮泥,如果再有重物盖上来,就会很容易发生变形。”项目设计部经理这样形容这种“上层淤泥、下层砂土”的地质结构。 面对种种复杂的地质因素,项目设计部充分筹划,做出了一套“桩筏结构”方案,4800多根密密麻麻的支撑桩基,相当于“定型神针”,桩基之上的钢筋混凝土梁板稳稳落定,有效解决了地基土质差、质量标准难达标等问题。 克服了设计难题,管理难题又接踵而至。对中建二局团队而言,以“业主”身份管理超大型项目,鲜有经验可循。 思维跟着角色变,工程负责人顾保廷带领项目工程管理团队汲取多家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经验,持续构建工程管理体系,提升工程管理水平,稳步向专业化建设单位工程管理团队转变。 刚适应了全新的“身份”,这个“年轻”的工程管理团队又迎来最严峻挑战——极限工期。 为早日解决“车都”各大汽车企业的测试需求,项目必须将原本25个月的工期压缩至12个月,这要求工程团队必须合理安排施工工期,为后续工程桩的设计、图审提供必要依据,充分保证设计图纸出图节点。 再有不到半年,项目将交付试运营。未来,这一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将涵盖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柔性测试广场等10大功能区,基于“智能网联”、智慧交通,并充分考虑未来虚拟测试技术的测试场,实现超多颠覆想象的场景。 道路内将实现北斗系统厘米级定位全覆盖。交通将被打造成“聪明的车+智慧的路”的模式,实现安全、高效的交通。 届时,路上的每辆车都有信号感应、探测的功能,交通事故将变成黑天鹅般的极少数事件。 助力城市迭代升级,拓展创新发展空间,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华东公司正与武汉一起,打造效率更高、能力更强智、能化水平更好的新时代。(郝帅、姜志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