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人先锋号:二公司郑州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攻坚地下长廊打通城市动脉

发布日期:2022-08-23 【字体:打印

 

  车辆在马路上疾驰,视野一片开阔,道路两旁行道树整齐挺拔,映衬出惠济区花园口镇整洁风貌,此时,这条繁忙的马路下,管廊正在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城市发展所需的给养。

  郑州市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惠济花园口镇项目作为国务院下拨资金的国家重点工程,2016年开工至今已有6年的时间。由于是二公司首个管廊工程,无论从施工经验还是团队建设等方面都是在不断的积累和成长,而在这背后,是一支有着“苍狼战队”之称的强大团队,他们冲锋在建设最前线,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在顺利完成各项重大施工节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月28日,二公司郑州市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惠济花园口镇项目荣获2021年度全国工人先锋号。

在劳动竞赛中挖掘潜力

  “恭喜新洛劳务在此次节点任务中获得第一名!”在大干100天劳动竞赛推进会暨表彰会现场,项目新洛劳务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项目团队一直以来对我们的支持和信任。”劳务负责人手捧29000元现金兑现激动地说到。

  因为深知项目的重要性,项目一直秉持着“以赛促进度”的理念,以多平台、多工种、多形式积极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努力实现全员参与劳动竞赛。自项目开展劳动竞赛以来,累计参与职工人数达2000余人次。同时,为推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锻炼,除了项目之间开展竞赛比武外,在全国装配式建筑吊装职业技能竞赛和郑州市第七届职业技能竞赛 (塔吊司机大赛) 上,项目塔吊司机杨天顺分别获得优秀奖和第一名的成绩,极大提高了项目人员参与竞赛、攻坚克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参加竞赛的正向激励,项目职工技能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现场施工工效同比提升约13%。

在匠心独运中把控质量

  “把数万吨原材料建造成一条5.75千米长的管廊,又能让自来水、污水、电力、通信、燃气、热力、再生水等七类管线在地下108万平方米的空间中‘安家’,这在平常施工都很不容易,更何况还要在场地土质结构松散、均匀性差,部分土层的粘聚力和剪切力为0的黄河滩区上进行施工,你想象一下这得多难。”回忆起初接项目时,项目经理陈小锋感慨到。

  由于施工地质条件为黏性土、粉土及砂土,加上地下水水位高,基坑支护施工非常困难,而且其地下水为上层滞水和潜水,常规单一的支护方式不能满足基坑安全和施工的需要,管廊基坑支护成为项目团队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了“克敌制胜”,项目部通过比对各种方法,结合施工经验,决定采用滩区组合式基坑支护技术迎接挑战,即采用拉森钢板桩和土钉墙组合的支护结构。在拉森钢板施工前,先定位放线施工,挖导槽,进行导梁安装,采用打拔机施打拉森钢板桩,对钢板桩逐根进行锁口连接施工,再根据不同土质条件设计出土钉墙支护,分别用6米、9 米、12米3种不同的土钉配合,使其联成整体。组合式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解决了黄河滩区不良地质条件下深基坑施工的难题,与传统施工工法相比,节约成本4000多万元。在建设之初就提供了最稳固的防护。

在创新工作中提质增效

  “职工创新工作站负责人刘海军作为我的职业导师,为我的职业道路点亮明灯,而另一位技能导师在专业技能上为我授业解1惑,在他们的带领下,我能走的更稳、走的更快!”项目职工刘元会在“双导师”的带领下,短短几年时间成长为分公司一名靠得住的质量人才。如今,他也开始慢慢向别人授业解惑。

  项目职工创新工作站通过BIM 技术在图纸优化、防碰撞等过程中的应用,减少了管线返工、规避人员及机械窝工,减少的损失可达管线投入总成本的3-5%,节约资金约1000万元。为做好廊体混凝土养护,工作站日夜专研,研究出了线带状结构混凝土自动养护体系及其养护方法施工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每百立方米节约成本1.5万元。

  在强化内部培养的同时,分公司职工创新工作室还积极与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化产学研课题研究,不断提升协同创新水平。工作室还通过开展“育狼计划”管培生培训、“攻坚营”等人才培养措施,全方位助力青年成长成才。

  再过不久,郑州市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惠济花园口镇项目即将全面投入使用。建设者用匠心与智慧筑牢、守护、 智造这一千年古城的全新“生命线”,让其打通城市的“任督二脉”,终结“马路拉链”“蜘蛛网”“城市内涝”,促进郑州海绵城市建设进程,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