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公司:跑出“深圳速度”助力特区发展 ———地王大厦建设背后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2-08-16 【字体:打印

 

  1979 年春天,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深圳特区从此诞生,成为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1992年,当这位老人视察深圳时,留下一句叮嘱“:你们要搞快一点!”四年后,时为亚洲第一高楼、世界第四高楼——— —384米高的深圳地王大厦项目竣工,并以“两天半一层”的记录创造出了闻名遐迩的“深圳速度”。

  作为该项目主承包商,中建二局负责全部土建工程和部分设备安装、装修工程,作为“深圳速度”的缔造者,中建二局用实际行动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下一段又一段传奇。时为中建二局地王大厦施工队队长苏昕晖正是这一“深圳速度”的“建”证者。

  那个时候的深圳,流行这样一句话:“80年代看国贸,90年代看地王”。“地王”指的就是地王大厦,全称是信兴广场深圳地王商业中心,位于深圳的繁华地段。为了用好这块黄金宝地,深圳市政府在全国率先组织土地使用权的国际招标,向国内外企业公开拍卖。消息发布后,吸引了近200家境内外公司前来竞标。最后以1.4亿美元成交,一举成为当时深圳的地价之王,“地王”由此得名。

  除了贵,地王大厦还是当年的亚洲第一高楼、世界第四高楼,总高达384米。毕业后没多久的苏昕晖也参与到了这个大工程中,他常说“想想当年的口号:‘建世界级名厦,实现人生梦想’, 到现在我还觉得很自豪!”

  这么响亮的一个工程,在建设时,也是出了名的高标准。当时,“吃住在工地”是习以为常的,但与二局合作建设地王大厦的香港、日本企业,明确要求工地现场不准住人,并且配备了大量人员打扫现场,每天的现场都是干干净净的。由于地王在市中心,整个施工空间很小,可施工人员高峰期超2000人。为了解决安全问题,工地设立了安全部,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各施工队、组还有兼职安全员。每天都由项目经理和安全主任带队进行现场巡视,即使深夜施工,也有管理人员查岗。这样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在当时是首次出现。

  不仅如此,为了培养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现场施工的安全奖罚制度极为严格。安全帽无公司标志,扣罚10元;不正确使用帽带,扣罚30元;不戴安全帽,扣罚50元。无论工期多紧张,每周二下午四点一定要召开安全大会,工人来参会就能领到一条白毛巾,会上还会表彰8至10 名表现优秀的工人,每人奖励300元,在那时,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那段时间,大家都把安全刻在了心里,工作积极性也大大提升。不仅安全管理规范到位,在地王大厦一年多的主体施工中,没有碰碎一块玻璃幕墙,也没有发生一起环境污染投诉,当年许多做法也成了今天工地管理的典范。

  当时最大的施工难题在于紧张的工期,而且在施工初期人工挖孔桩阶段又耽误了时间,再加上工人没建过这么高的楼,与之前的施工工艺也天差地别,导致进度非常缓慢。原本的施工计划是五天半一层楼、甚至四天半一层楼,可现状是六七天才建好一层,这给当时的建设单位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据苏昕晖回忆,1994年4月10 日,按照计划10天后,大规模钢结构必须进场。但实际进度是钢筋还有一千多吨、混凝土还有四五千方没完成,严重影响到主体进度,于是包括管理人员在内的所有人员,全部上阵实行三班倒,由于不能住在工地,两千多工人住在离项目稍远的莲塘山上,24 小时车辆不停地接送工人,食堂也24小时供应饭菜。临近节点时,建设者连续50多个小时没有合过眼,还要在工地爬上爬下,脚都磨出了血泡。

  正是凭着大家这股劲,加上爬模施工工艺、泵送砼及布料工艺、粗钢筋连接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地王大厦施工速度突飞猛进,最快时达到了两天半一层楼,提前60天完成了主体施工,创造了新的“深圳速度”。

  地王大厦落成之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被评价“是我国建筑业改革开放、进行国际合作的典范”,也成为中建二局的又一张名片,从此开启了中建二局超高层团队的“攀高之旅”。超越不停歇,攀高无止境,中建二局的“攀高之旅”也一直在路上!

地王大厦1.jpg

地王大厦2.jpg

华南公司.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