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芳(廊坊)
游历过长安古城、山海关,这是我第三次登上长城。不同之处在于,长安古城位于城中,山海关坐落在海边,这次是在京畿重地八达岭。
春日里,遥远的天空,一片蔚蓝。随山脊扶墙而上,满目岱青。就是在这一片荒莽中,祖辈们开路、凿山、烧砖、筑城……在目之所及的每一块青砖上,我寻找着筑城者的足迹,可脚下的砖已经磨成了凸面,垛口上,手臂所能触及到的只有冰冷的石块。
史料说,历代筑城人多是累死在城墙下的。于是,我奇怪,常怀悲悯之心、拥有古代四大发明的先民为何不知将砖烧成空心,以减轻负担?在没有重型起重机械设备的时代,这应该是能工巧匠们首先能够想到的省力办法。后来,我明白了,因为它的首要功能是防御,古老的农耕民族无法抵御西北游牧民族的入侵,西去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也经不起匈奴等外族的骚扰。只有实打实烧制的城砖才能让防御者心中有底,毕竟,依山势而建的城墙高度,人和马想爬上来还是有难度的。况且,从汉代开始就有了火炮,坚固的城墙在抵御火炮攻击时,实心砖还是更加牢靠些。
我是沿北城开始攀登的,从北一楼到北十一楼,一路攀上爬下,最陡处目测坡度足有70度。这样的坡度,戍城者是怎么在短时间内实现来回巡逻的呢?回来翻阅史料才明白,从秦代到明代,全部长城有90%以上是没有经历过战火的。长城的修筑有效避免了战争的发生,巡逻的士兵不需要经常爬上爬下,他们只需驻守在一个烽火台上,以烽烟传递侵略者的信号,其余的工作就看守城将领如何调兵部将了。
站在城头上,秦始皇和孟姜女这两个名字始终在我的脑中回荡。始皇帝暴虐、铁血,孟姜女柔弱、有情。有多少修城人,就有几倍于此数的人感受到生离死别之痛。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难道在众多的修城硬汉中就没有一个陈胜、吴广?可这里为什么没有人揭竿而起?秦朝没有,为何汉代、明代也没有?是筑城总指挥蒙恬等管理有方,还是先民们隐忍筑城有其他什么希望?思索良久,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利益达到了空前的一致——和平安定、避免战争。
在古老先民的思维里,最大限度地实现安居乐业这一建造目的,决定了长城的施工方法和施工质量。这也是它能够绵延千里,历经两千多年之后,仍为今人敬仰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