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帅(上海)
2015年11月8日,冬至日,“记者节”。早上打开微信,便看到曾经实习的报社老师发出的状态——“记者节,天气尤寒,我心仍暖”。从校报记者到省报实习记者,再至今日中建系统的一名普通文字工作者,倾听、了解与写作已成为生命中最重要也最亲密的伙伴。
记得柴静曾经在一次演讲中对新闻的报道过程用了两个字来描述——“抵达”。随着工作时间渐长,看到和经历的人事渐多,对这两个字也有了更多的领悟。于我而言,每一次记录的过程亦是一场心灵的“抵达”。
这一场“抵达”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向未知领域的窗口。从“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大学迈入这个包罗万千的行业,才突然发现自己要充的电太多太多。每一篇新闻报道的产生过程,都是学习和了解的宝贵机会。
这一场“抵达”,让我们在走进他人故事的时候,也悄然走进了一个充满欣喜与感动的情感世界。一年多前,我接到了工作后的第一篇人物通讯的写作任务。主人公是我的师傅,也是我们的青年突击队队长。刚过而立之年的他,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伟绩,但当我把所观察到的他的点点滴滴串联在一起,内心便会感到一阵温热。
他会披星戴月地带着队员们赶工期而不知疲惫,会给项目上每个员工特制“任务单”而毫不间断,会在台风肆虐后第一个趟进地下室,用坚毅的背影告诉队友“跟我来”。然而,他也会在稍有喘息的时候从怀里掏出妻子送的Zippo打火机不停抚摸,也会在某个晚上哼上两句Beyond的老歌再继续挑灯夜战。
是他让初入建筑行业的我感觉到,这些可爱的建筑人就像城市森林里的小小星辰,或许,在都市的某个角落里享受着幸福空间的人,不会知道他们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但我相信,那些不会被时光遗忘的执着奋斗,就像师傅怀里的打火机,会带着爱的温度,点亮城市的夜空。
这一场“抵达”,让我领略了平凡的中建人,可贵的人生境界与不平凡的生命情怀。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快节奏时代,急功近利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心态,然而,我却总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坚守的力量。
在今年的职业道德模范事迹宣讲和档案演讲中,坐在台下的我不只一次眼泪打转。这些前辈的事迹让我明白,“不喜欢一样工作会有成千上万的理由,但喜欢的理由却很难讲得清”。在最美“一姐”许蓉那灿烂温暖的笑容背后,是春节付款高峰期每天上亿元的资金审核,是她放弃了二十多年的年休假,是两万多个小时、35年的岁月苍茫。当她看到扶掖的桑梓终于茁壮成长、成为业务骨干精英,她比谁都开心。记录她的故事是一种精神的“汲取”,“一思尚存,此志不懈”是一种敬业,“暮色阑珊心不悔,蓦然回首人依旧”,是一种情怀。
陈建光董事长在与2015级新员工的座谈中曾说过,“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在这片土地上,每时每刻都有精彩动人的故事在发生,不必缅怀往事,因为往事早已随着时间的沉淀内化为前行的力量。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作为二局一份子,独立思考、不言乏力、记录真实,用青春与热血去丰满生命,便是此时此地义不容辞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