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万达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施工纪实
■文/崔明立 李竺君
长白山,山高林密,冬春白雪皑皑,夏秋雨水充沛。
远古,萨满文化赋予了她东方的神秘。近代,抗日英雄杨靖宇成就了她英雄般的史诗传奇。
今天,中建二局人秉承先辈创建长春一汽的优良传统,带着责任和使命,高扬起中国建筑的猎猎大旗,再次踏上吉林这片热土。
2012年夏秋之交,经受风霜雨雪的洗礼,在180多天有效施工工期内,在横跨方圆21平方公里的偌大的场地上,一个国内投资额最大、施工面积达80.4万平方米的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工程在中建二局人的手中神奇诞生。
迎难而上 亮剑长白
长白山万达国际旅游度假区位于吉林省抚松县松江河镇,海拔2000余米,属于东北寒温带林区气候。工程包括90余栋别墅、酒店、旅游小镇、滑雪场、高尔夫球场以及万达广场、抚松县行政中心和中小学新校区等共352个单体工程。项目于2010年7月开工,2012年7月28日酒店和商业街胜利开业。
该工程是中建二局、也是万达集团的第一个旅游地产项目。局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局董事长陈建光非常关心该工程的进展情况,局总经理程贵堂、总经济师王立杰、副总经理朱文汇及刘冬等领导多次到项目视察工作。
进场伊始,项目就面临着八大困难:一是点多面广,施工战线特别长。二是雨雪多,有效施工时间短。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冬期气温达到零下20到40度,积雪达1米多深。冬期一过,又是绵绵雨季。三是工期紧,产值密度大,一天需完成的产值量达到了700万至1亿元。四是地处偏远,劳动力和生产资源组织都异常困难。五是在甲方的催促下,仓促开工,项目前期,无水无电无路,场地不平整。六是工程结构形式复杂,坡屋面大,林区基础不平。七是甲指分包单位达到100多家,总承包协调管理难度大。八是地处林区,消防、安全压力特别大。
二公司建设者们饱尝了工程施工的酸甜苦辣,在极寒天气和高强度的工期、质量、安全压力下,本着诚信服务、优质施工的原则,翻越了一个个高难度节点,实现了中建二局对业主的一项项承诺。
为了解决人员和队伍问题,公司领导亲自督阵,为项目输送各类管理人员,解决劳务队伍问题。局副总经理兼二公司总经理杨昌德、公司党委书记桂益民对项目工作更是高度关注,不但数十次亲临项目坐镇指导工作,而且在公司郑州总部多次主持长白山专题工作会议,先后派出以公司副总经理刘天军、总经济师闫会霞、总经理助理任动飞、副总工徐国清等为领导的工程、技术、商务团队,帮助项目解决各种专业和技术难题。
“不讲借口一次做好,不讲条件坚决执行。”这是镌刻在项目部中建墙背面的16个大字,也是项目经理杨义良的工作信条。
诚信服务,尽心尽责。项目一进场,为了解决三通一平的问题,项目投入1400多万元建起了一条条临时道路,同时在主干道打上混凝土,解决了人员和车辆通行问题。项目购买大小共9台发电机,自己发电,同时烧起土暖气,将管道接到办公区和宿舍,解决冬季取暖问题。为了解决生活用水,项目雇了消防车到16公里以外的松江河镇拉水;为了解决施工用水,项目挖下大坑来储存雨水。
项目分南北两区两个项目,一开始,按照一般的城市综合体工程安排施工。但是,工程的点多面广,导致甲方的节点特别多,项目人员少,一个人管理6栋楼,这样牵扯精力过多,过于分散,项目施工非常被动,人员、材料、机械设备仓促应对。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项目在公司的帮助和支持下,加强体系建设,实行总分管理。首先,将南北两区合成一个项目管理,统一指挥和部署,有利于人员和机械等资源的统一调配使用。其次,在总的情况下实现分区管理,将南区的251个单体工程划分为7大片区,北区102个单体工程划分为2大片区。在配备项目班子、完善各部门人员配备的基础上,现场设置片区项目经理,片区项目经理之下再设置工长。
“不能躺在困难上面摆困难”,项目经理杨义良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项目团队。长白山万达能够经历千难万险,靠的是什么呢?他总结道:一是坚决的执行力,二是高度责任感,三是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高山之巅 决战风雪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这是一支传承了二局铁军精神的英雄团队。
邬启林,项目副总工,27岁,2008年参加工作。他于2010年6月进入长白山,是项目的第一批先遣队成员之一。
邬启林认为,能够干上这样的大项目,是自己职业生涯中的荣幸,也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刚进场,为了建设滑雪场和山顶餐厅,修出一条从山脚通到山顶的土路,邬启林踩着没膝的积雪,先后十五次爬到山顶勘测道路。
5加2,白加黑,干万达工程必有的奉献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彰显。为了保证工期顺利进行,项目人员实行早6点半、晚10点上班制,加班加点,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同时,他们还经受着严寒和雨季的双重考验。
刘磊和马国强,一个是负责南区大剧院、凯越酒店的工长,一个是该工区的安全员。在他们的印象里,记忆最深刻的是发生在去年11月份修建大剧院的事情。
大剧院是商业街的一部分,包括一个中心舞台、后舞台和两个侧舞台,开工于2011年7月,交工时间确定为和商业街交工时间同步的2012年7月。去年11月,甲方提出要求12月25日完成大剧院的架体拆除和后舞台、侧舞台的施工。当时气温已经低至零下20多度,寒风凛冽,吹到人脸上像刀割一样疼。如此低温给施工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一是混凝土凝固慢,不容易达到拆模要求;二是极度寒冷,工人不敢只手拿钢管,稍不注意,手上整块皮就冻在钢管上了。工期又紧,怎么办?
项目经过研究决定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手段。首先是采取室内保温。除预留两个门口通道外,用模板、塑料布将现场所有窗户、洞口封上,然后再钉上厚厚的棉被,造成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确保室内温度。其次,准备了80多个空的大汽油桶,装上焦炭,在每层搭好的满堂架上放10多个炉子,确保混凝土养护温度,加快凝固时间。但是,在如此封闭的情况下,80多个焦炭炉一起燃烧,散发出的煤气又极易让人中毒。为了确保人员安全,项目部准备了两台煤气浓度测量仪,安排16个人,8人一组10分钟一趟地轮流看护炉子。同时还安置集装箱,并在里面烧好红糖姜水,供在炉子旁边作业的员工感到不舒服时休息和饮用。项目经理、片区经理、工长、安全员一起上阵,大家每天从早上6点半一直忙到凌晨两点。
片区经理李洪元,患有严重的胆囊炎,白天忙起来忘记了疼,晚上一躺下,大冬天的还疼得直冒汗,但是为了确保大剧院乃至整个商业街的开业节点,他回绝了项目领导的一次次住院安排,仍然坚持在工地现场,由于病痛,脸色都发黑了。正是在他无声的带动下,从工长到工人,大家齐心协力,全力奋战,从11月6日持续工作到13日,终于确保整个大剧院提前完成了甲方要求的节点,为精装修、步行街交工奠定了基础。
片区项目经理邬志坚,负责90余栋别墅主体。为了加强对工地的监督检查,去年冬天大雪封山时,项目配给他的车他不坐,坚持每天走路,一个栋号一个栋号地挨个检查指导,被誉为“走路最多的铁脚板”。
工长张鹏, 2011年2月进入项目,负责别墅东区。2011年冬天在别墅区样板间施工期间,张鹏几天几夜不睡觉,累了在混凝土罐车上或者工人的休息棚里凑合一宿,连甲方领导都说,哪一次去张鹏负责的工段,他都在现场,真不愧是个铁打的后生。
在项目上还有很多像他们这样的人。为了节点目标,中午干脆不回项目,一天只吃早晚两顿饭的高洪波;远离大本营,孤军奋战6个月,抢下规模达18000平米热源厂的高安福等等。
强化工期 合力攻坚
在长白山施工中,不仅充塞着金戈铁马的征战绝响,而且流淌着儿女情长、忠孝大义的壮美情怀。
局副总经理兼二公司总经理杨昌德,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身患重病在床,可是千头万绪的公司工作、特别是长白山项目的施工,让他牵心挂肠。为了企业,他不能陪在老母病床前守护,只好托付妻子代为行孝。今年7月28日,是项目商业步行街和两大酒店开业之期,之前十几天,项目许多甲指分包单位已经撤出,在甲方的要求下,摆在项目面前的筹备和保洁工作异常繁重。为了促进项目顺利开业,杨昌德提前十来天赶到项目,亲自监督和指导项目配合甲方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直到项目圆满开业,他才赶回。可是仅隔6天之后,他的老母亲就去世了,在母亲遗体旁,七尺男儿怅然涕下,只为再也听不见母亲慈爱的声音,再也难见母亲慈爱的面容。
项目经理杨义良,这位来自湖北,先后在平顶山东部电厂、大唐信阳电厂等项目摸爬滚打,当过项目工长、分公司经理的汉子,虽然身体一直不好,但是中建的职业经历练就了他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为了激励项目团队士气,他组织项目人员参观杨靖宇纪念馆,他对项目人员说:“为了革命,杨靖宇三个月不吃饭都不向敌人投降,我们吃的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项目开展了每周之星的评选活动,从一星到四星,分别有不同数额的奖励,对于评不上星级的部门和片区,杨义良就分别约见谈话。这个谈话也很特别,在会议室或者食堂,在约谈的人员面前摆上酒杯和几个菜,杨义良边和他们谈工作边劝他们喝酒吃菜。其实,来喝酒的人都是惴惴不安的,菜也吃得不香,酒也喝得不爽,但是,心里却是服服帖帖。这顿酒后,排解不开的工作疙瘩也解开了,推进不顺的工作也推进了。
项目工长张鹏还记得那个雪夜。今年4月5日,在绑扎湖边餐厅钢筋的时候,凌晨2点,外面下着鹅毛般大雪,刚刚绑扎上的钢筋不到5分钟就被雪盖住了。四周除了工人绑扎钢筋叮叮哐哐的声响外,就是雪花簌簌落下的声音。张鹏想起了远在河南老家的父母和妹妹,眼睛不由得有些湿润。正在这时,他看见项目经理杨义良和片区经理邬志坚来到了工地巡查,临走的时候,杨义良掖了掖张鹏的棉大衣领角,邬志坚拍了拍他的肩,还是那句常说的话“我支持你”,然后,他们又踏着积雪走向了下一个工地。这时候,张鹏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就是这样一个个铁打的汉子构筑成了一支有着钢铁般意志的项目团队,也缔造出感天动地的长白山万达精神。挑战极限、不怕困难、勇于胜利,长白山万达精神将永远激励二局人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