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建总公司劳动模范丁威
■文/栗书超 田智
2014年5月,对局西南分公司长沙九龙仓国际金融中心项目经理丁威来说有两件喜事,一件是该项目两栋高度分别为452米和315米的超高层塔楼全部冲出了正负零,另一件就是他本人被评为中建总公司的劳动模范。
对于获得的荣誉,丁威似乎看得很轻,而办公楼边那片热火朝天的施工区域,才是他真正的牵挂。
身先士卒一老兵
长沙国金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总用钢量超过20万吨,施工复杂程度和技术难度在全国罕见。面对这样的情况,有着近20年的施工经历、数座超高层施工管理经验的丁威似乎成竹在胸,在他的部署安排下,施工组织策划、施工组织设计、项目管理策划……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平静沉稳的表象下,是丁威不安的内心,因为他清楚自己面对的是紧张的工期、高难的技术和一支没有超高层施工经验的年轻团队,一切都充满了挑战。
项目开工后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大筏板基础施工,作为全国唯一一座没有桩基础的超高层建筑,长沙国金中心的筏板平均厚度在5米以上,局部达7米以上,作业面近两万平方米,这对项目团队施工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此时的环境似乎也在考验着项目团队的毅力,本来就有“火炉”之称的长沙在项目开工两个月的时间里滴雨未下,持续40多度的高温炙烤着每一位参战人员。
那段时间,每天在现场都能看到丁威的身影,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他说话的声音都已沙哑,脸也被晒得黝黑,人更是瘦了一圈。既使这样,他也没有忘记叮嘱值班人员给现场的施工人员送水送药,没有忘记关心工友们的身体有没有出现不适。
在丁威的感染下,全体管理人员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工友们的热情在烈日炙烤下也丝毫不减。就这样,在五天五夜的时间里,项目部成功完成五万多方混凝土的浇筑工作。
降本增效一好手
工程是干出来的,效益是算出来的,这是丁威多年来管理项目的心得。
在长达一年的地下施工阶段,丁威带领的团队想方设法为项目降本增效。在地下室挡墙施工中,项目最初打算采用传统砖胎膜砌筑方式,可这种方式不仅工效低、能耗大,安全系数也不高,在多次讨论论证后,丁威最终决定使用工具式单侧支模体系,这样不仅观感质量好,而且安全高效、节能减排,仅此一项就比常规砌筑形式节约成本近200万元。
由于项目采用的是40毫米钢筋,该型号钢筋每米重10公斤,现场采用12米原材,每根原材重量达到120公斤,这给项目钢筋运输和切割带来了极大不便。在经过比对研究后,丁威决定引入湖南省房建领域首例直径40毫米粗大钢筋半自动化设备,一次性完成传送、切割、套丝等工序。此举不仅保证了钢筋切割和套丝的质量,而且减少了人工搬运,提高了施工效率。
此外,超厚超大墙柱轻型铝合金方通龙骨、承插式和轮扣式新型支撑体系、工具式单侧支模体系以及岩隙水收集储备应用体系,这些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都无一例外地打上了丁威的烙印,为项目降本增效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攻坚克难一专家
长沙国金中心项目的施工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环境中,丁威及其管理团队也遭遇了诸多挑战。
在建设之前,项目周边3栋既有高层建筑以“凸”字型嵌入基坑边缘,如果按照传统由上而下挖地基的方式,必然会对这些既有建筑的地基和主体有所影响。为此,丁威和他的技术团队经过多次研究与论证,最终确定了“深大基坑中心岛顺逆工法”进行分期施工:在土方开挖及支护时,预留既有建筑旁边的土台,先施工地下室中心岛;待地下室中心岛施工与地面持平时,再采用对顶支撑的方法,在既有建筑与地下室中心岛之间搭起一座“支架”,再将支架下方的土台挖去。这种“由上而下”的方法,既不影响既有建筑的安全,又能将项目地基完全打牢,还能有效解决传统方案对三栋既有建筑造成的不良影响。目前,逆作区的施工已全面展开。
2013年下半年,由于之前长期的高温干旱,使长沙遭遇了数十年不遇的严重枯水季。由于湘江航道无法通行,大量需要外运进来的沙石无法准时送达项目,而且市场混凝土供应量严重不足,导致许多建筑工地停工。那时,丁威心急如焚,连续几个星期,他都奔走在湘江下游沙石供应商的料场和混凝土搅拌站现场。在丁威的来回奔波中,项目硬是将搅拌站原本每天只有500方供应量提升到每天2000方,保证了工程前期的顺利推进。
望着那座正日益长高的建筑和工地上忙碌的身影,丁威的目光深邃而坚定,日出日落,他期待着属于他和他的团队的收获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