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电力新疆喀什深圳城项目施工纪实
■文/陈雅君 陈鑫
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国际商埠重镇,素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之称的新疆喀什,有一座叫作“深圳”的建筑,这就是中建电力新疆喀什深圳城项目。
作为国家设立喀什经济开发区以来首个开工的项目和深喀两地共同推动的援疆标志性工程,今年6月22日,该项目迎来了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中共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分别率领的广东省代表团和深圳市代表团。考察过程中,胡春华对项目的建设水平及建设速度表示肯定,强调该工程在喀什彰显了深圳品牌和深圳质量,在推动深圳对口援疆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标杆作用。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建电力在疆施工团队近400个日夜的拼搏与坚守。
汗水和冰凌缔造“深喀速度”
新疆喀什深圳城项目三面环山,东部是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夏天地表温度常常超过70度,一到冬天,就开启零下10多度的极寒天气模式。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建电力人通过190天的奋战,创造了年内开工建设、年底主体封顶的“深喀速度”。
“印象最深刻的要数那段‘决战封顶’的日子,原本计划12月底完成项目主体工程封顶,可临时收到天气预报,25日喀什地区将迎来强降雪天气,封顶日期不得不提前至暴雪之前。”项目生产经理梁剑锋回忆道。为了赶在风雪到来前完成工程节点,项目成立了突击小分队,很多员工直接把工作和生活“搬”到了施工现场:技术问题现场提,施工协调现场办,一日三餐也是现场解决。零下十几度的天气,施工人员却大汗淋漓,汗水与呼出的热气遇到极寒的气温直接凝结成冰凌,挂在员工们的帽子上、口罩上、睫毛上……
最终,中建硬汉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保持了“四天一层”的施工速度,硬是在12月25日顺利实现了办公楼区域主体工程封顶。当晚,大雪如约而至,在飞扬雪花的映衬下,刚刚封顶的新疆喀什深圳城项目别样的美丽。
责任和坚持凝聚“胡杨精神”
“根扎沙漠,枝伸天堂,一树碧绿,一片希望,一次破土,终生绽放……”这是在新疆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描写的是荒漠地区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胡杨,而这句话也成了中建电力在疆建设团队的真实写照。
项目筹建时,风沙肆虐的沙漠边缘,没水没电没路。党支部书记苍松带着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项目管理团队,像一排排胡杨默默扎进这片土地。
项目成立初期,各种基础设施都不完善,又赶上喀什地区风沙肆虐,施工员在负责现场的同时,还要给运输车辆找路、填筑临时道路。午休的时候,就找个阴凉地,垫块砖头当枕头眯一会儿。这让施工员刘伟记忆尤为深刻:“苍书记天天和我们吃住在一起,我们受不了的,他乐呵呵地受着,我们抱怨的,他乐呵呵地听着,没事儿还和我们分享他的成长经历和工作方法。”
可事实上,这个在刘伟眼里总是乐呵呵的苍书记,却有着内心的牵挂,那就是远在河南洛阳一对不满4岁的双胞胎儿子和为了家庭默默奉献的妻子。“第一眼看到孩子是妻子给我发的彩信,第一声听到孩子叫‘爸爸’是通过手机电话,孩子成长过程中太多的‘第一次’都没有我的参与,感觉挺对不起他们母子三个的。”说到这儿,苍松话锋一转,“但新疆的幢幢高楼也好像我的孩子一样,第一次钢筋绑扎、第一罐混凝土浇筑……和这么多兄弟们在一起,见证新疆的繁荣和发展,我觉得吃这些苦值了!”
执着和“傻气”抒写“大漠情怀”
“趁年轻,多做‘傻事’。”这是2013届员工梁亚慧入疆前一晚发在朋友圈里的一条微信。在听说宝贝孙女儿要去新疆后,家里人完全不放心,梁亚慧的奶奶更是急得直掉眼泪。可一向听话的梁亚慧却没有听从家人的劝阻,她下定决心:“趁年轻,一定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闯出个样儿!”
7月新疆十分酷热,给初到边疆的梁亚慧来了一个下马威。工地上转一圈,脖子上就晒出一条“黑项链”,胳膊也被晒伤。可是,梁亚慧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这个家人眼中的“傻姑娘”硬是凭着一股子“傻劲儿”坚持了下来。认量、核价、研究图纸,面对繁重的商务工作,梁亚慧白天跟着前辈们学习处理,遇到不懂的就随时提问,如果当下没时间,她就把问题记下来,食堂、宿舍门口常能看到她“围追堵截”前辈们的情景。到了晚上,梁亚慧常常自己一面盯着图纸,一面消化吸收新知,凌晨3点的新疆大漠,漫天的繁星闪烁,这一幕也成了亚慧脑海里最深刻的记忆。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熟悉的旋律余音绕耳。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在这万紫千红的盛夏里,在这广袤的新疆大地上,有一抹独属中建电力的亮丽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