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雕筑鲁班梦
——四公司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工程创鲁班奖纪实
■文/吴溪鹏
2016年12月2日,一则喜讯不胫而走,整个四公司沸腾了。由四公司总承包施工的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工程获鲁班奖。
64年的鲁班梦,四公司人不气馁、不懈怠、更不放弃,他们用行动践诺,用品质证明,用匠心“智造”,一步步走向品质的巅峰,让这所古老的大学在天津海河教育园区重新绽放出新的活力。
信心“诚”诺
天津大学新校区工程位于天津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其社会影响力极高。四公司凭借在天津地区的市场影响力,从多家单位中脱颖而出,成功中标天大新校区综合体育馆工程。作为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体育馆由天大建筑系学子、鸟巢总设计师李兴刚亲自设计,独特新颖的发令枪造型设计,施工难度堪比“鸟巢”。喜悦的同时,四公司人清醒地意识到,承建百年名校既是荣耀,更是挑战。
承接伊始,四公司就把创鲁班奖作为质量目标,第一时间从全公司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史上最强的项目团队,仅用三周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开工前的准备工作。2013年11月15日,综合体育馆如期开工,项目经理邢丹代表项目团队向天大近两万名师生做出了郑重承诺: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建精品工程,造百年名校,争创鲁班奖。
兴学是百年大计,教育关系着国家未来。开工之初项目团队的每个人都牢记着“国优在我心中,创优在我手中”的神圣使命,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工程质量成了项目的头等大事。“一点儿都不能马虎,这是名校!”项目书记张忠宝是个经验丰富安全总监,他坚持要项目的安全员每天必须把项目的每个角落都巡视到。项目每个塔吊都安装了实时监控,24时对现场进行监控,一旦发现问题立刻解决。项目从材料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未雨绸缪,从根源上杜绝出现丝毫的工程质量问题。
潜心“柱”造
“在天大新校区的四大组团中,技术含量高、施工工艺复杂当属咱们的综合体育馆工程。它的四面墙体没有一面是相同的,屋面也是不同的弓形和不同的贝壳状曲面叠加而成的,而且全部是混凝土现浇的,国内还没有同类的施工工艺。”项目总工徐磊介绍道。“最令人头疼就是南北两面墙体的17个薄壁锥型柱,设计独特,高度17米至20米不等,内弧半径9.5米,要求一次性浇筑达到木纹外露清水混凝土效果,施工难度极大。”
为了使柱体一次成型,达到木纹外露清水混凝土效果,项目团队专门组建了“天大地大”8人QC课题组,专题研究打造应用于复杂异形曲面结构的模板体系。他们借助“头脑风暴法”,跳出常规思维束缚圈,在图纸深化、空间模型定位、材料、配模以及安装等方面,激发灵感。并应用亲和图进行归纳整理,大胆采用 BIM软件对构件空间模型尺寸进行定位计算。再按照薄壁锥型柱直纹曲面空间尺寸建立模型,进行实体1:1放大样。经过现场五六次的反复试验,直到有把握他们才进行现场实际异型木模施工作业。他们还采用了先进的设备进行质量控制检测,通过内外双控、互相校核,确保了施工精度。
匠心“顶”制
不规则贝壳单元构成的屋顶是天大综合体育馆施工的又一大难题。据项目技术员张安介绍,由弧形钢筋混凝土现浇薄板组成的屋面贝壳状结构,最大高度达到了17.65米,属高支模模板体系,这种结构的施工国内比较罕见。加之屋顶面板的最高点及最低点高差3.55米,坡度系数达到了0.55。为了保证屋面的施工质量和效果,项目技术人员运用3D软件,制作了扇贝屋顶施工的动态模拟,通过建立模型,对屋顶施工中存在的交叉过渡部位制定了预见性策划相应的处理措施。经过一个半月的紧张施工,他们克服了清水混凝土表面粘浆、留浆缝不规整等一系列问题,确保了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
“你们做的效果,比我实验室里的还好!”看到精雕细琢出来的综合体育馆“贝壳面”,设计师李兴钢兴奋不已。
依托天大新校区综合体育馆工程,项目团队还获国家专利9项,省部级工法1项,1项技术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百年名校,品质见证。在天津美丽的海河畔,四公司人匠心践诺,悄然“智造”的天大新校区综合体育馆,犹如一座丰碑,铭刻着那一抹挥之不去的“中建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