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湍流不息而又狭长的贾鲁河,另一面是亚洲最宽的钢结构大桥。说起建设贾鲁河大桥的场景,项目总工许兴龙难掩兴奋,攻坚克难的大小场景历历在目。 贾鲁河作为河南省境内第二大河流,位于郑州市瑞佳路段的河道宽度超过100米,支撑桥梁的主桩基就位于河道。如何与奔涌的河水“抢地盘”并让大桥“站稳脚跟”是二公司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基建先锋队首先要解决的两大难题。 贾鲁河常年湍流不息,河道狭长,夏秋季节每逢暴雨往往形成峰高、量大的复式洪峰,且历时较长,要实现干地施工,就得在围堰造陆上下足功夫。“不了解水文信息,这施工难度大呀!”打头阵的使命落在了项目总工许兴龙的肩上。他结合现场实况和收集到的水文信息编制了详细稳妥的施工方案。经过研讨,采用“堵”“疏”结合施工法。项目随即大干快上。 三台推土机同时作业,将土方沿着堰头自东向西推进覆盖;整个过程,需要对土层进行反复碾压夯实,以减少渗漏,等到上下游围堰合拢,再用装土的编织袋垒砌出一道防水墙,为堰头做好全方位守护。按照这套“逐个击破”的战法,我方成功占领“敌方”高地,136根桩基施工位置尽在项目团队的掌握之中。项目还组建巡逻队,定期开展明渠清淤和围堰维护,全年有效排除两次险情,确保了施工进度平稳有序。 “地盘”有了,一场守“土”站稳脚的战役再度打响。经勘测,贾鲁河河道属于细砂和黏土地质结构,打桩钻孔极易发生坍塌,项目部曾两次尝试采用传统钻孔灌注桩施工,均无功而返。“那几天,不知道怎么做,简直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项目总工许兴龙回忆道。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项目部成立攻坚小组,大胆改进钻孔灌注桩工法,运用PHP泥浆对孔洞进行护壁,有效克服砂性土层中泥浆失水量大、排渣困难、护壁难度大等通病;在孔洞稳固的基础上,采用分体式钢筋套筒牢牢固定住钢筋笼,过程无需转动即可实现对接。这一技术的应用,使整体桩基施工时间压减了近六分之一,而且有效降低了塌孔率。 大桥通体钢结构打造曲线S造型,约为武汉长江大桥上层宽度的2.48倍,桥体由195块钢箱梁构件拼接而成,这条“巨龙”要稳稳当当卧波江上,每块“骨骼”必须环环相扣,容不得丝毫错位。 “这不仅是实体版的拼图游戏,更是针线活,非常考验人的耐心。”项目总工许兴龙感叹道。虽说是一场“玩游戏”的工程却绝不能儿戏。 项目团队充分发挥脑力和动手力,许兴龙带头指挥现场工人对形态各异的构件进行预拼装,为保证质量,过程中必须连续焊接不中断,否则会出现裂纹、夹渣等质量问题;完成焊接后,项目部借助超声波检测,透视焊点,对超过1公分的焊缝进行补焊,确保安装步骤到位,不留质量隐患。 随着各式各样的钢箱梁构件吊装到位,大桥主体施工由“外部塑形”转向了“内部加固”。桥体内部由纵横交错的钢板支撑,形成大小不一的隔断,每个模块连接处焊缝狭长,可操作空间狭小、环境密闭,管理人员与工人一道在逼仄的空隙中穿梭,尽管全身沾满了铁锈,外露的皮肤被焊花烧灼出斑斑伤痕,大家仍然咬紧牙关,日复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大桥内部焊接拼装。 在钢结构造型塔安装施工中,构成钢塔梁箱体的主板属于空间异形结构,既包含弯曲又有渐变截面,使得对接精度产生大幅度偏差。 分公司技术部牵头探讨布置,应用BIM技术建模,确定塔节段重心位置,布置吊点,通过起吊空间姿态模拟,现场借助导向装置进行调整,直到姿态对位,再行安装,精准满足设计及规范。这一妙招,不仅成功化解了安装风险,也为这座大河之上的巨龙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徐朋、高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