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车和泵车准备,今天务必按计划完成浇筑任务!”“收到!”初春时节,乍暖还寒。位于雄安新区雄县龙湾镇马务头村南的垃圾综合处理设施一期工程施工现场,数十台旋挖钻机,大型塔吊长臂伸展,绳索上下升降;800余名建设者忙碌在施工一线,昼夜不辍。项目执行经理马寄博拿着计划表,看着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想起400多个日夜的奋战,感慨万千。 作为国内首个地下/半地下,也是埋深最深、跨度最大、顶部荷载最重、施工难度最大的垃圾综合处理设施,项目部挑战了许多在专家眼中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项目的筏板要浇筑在淤泥层中间,所处地质环境非常复杂,项目总指挥晏礼伟对此总结出一个非常形象的“蛋壳理论”:“就像一个鸡蛋,土质较好的部分是‘蛋黄’,土质差的部分是‘蛋白’,上面铺设的砖渣和钢板就是‘蛋壳’,我们需要在‘蛋壳’上完成一万多根桩的施工。”这样的难度,让一些专家在方案论证时就摇了头:“这项目从工艺上、技术上和施工难度上都没有实现工期节点的可能!” 怎么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项目部狠下了一番功夫。晏礼伟和项目班子签订了“军令状”,势必坚定信心,全力以赴啃下“硬骨头”。普通的垃圾处理电厂项目都建在地上,且通常没有屋顶,大型设备都是露天安放,而这个项目的筏板全在地下,大部分在-10米,深基坑处达到-30米。厂房的建设要考虑抗浮和渗水问题,屋面因为是全封闭的,覆土达到2米厚,只有重型钢结构才能支撑,不仅增加了造价和施工难度,质量和安全的风险也非常大。 对此,项目部采取施工、策划同步推进的方式,从第一根桩施工开始,每周项目班子都会进行方案研讨,同时将13项创新技术融入施工过程,从无线测温、BIM等建筑技术,到国内首次大规模应用的炉渣综合利用和飞灰熔融等环保技术,确保施工方案能同时满足工期和质量要求。 时间不够,那就抢时间。项目部按一天24小时安排工作计划,刚从学校毕业的新员工李浩琛起初并不能适应,“我们是雄安新区唯一24小时不间断施工的项目,办公区的灯几乎没有灭过,有时候觉得太辛苦了,但看到项目每个人都在努力,我觉得自己不能掉链子!” 在严格的计划安排下,整个项目部如同由各个咬合精准的“齿轮”组建的“基建机器”,实现了各流程井然有序、各工序环环相扣的工作常态。2021年春节,项目全员留守工地不间断施工,日最高施工速度210根,多次受到业主及政府的表扬。 项目大干快上的施工也引起了周边村民的“特别关注”,不少村民都到项目打听情况,担心这个大型垃圾处理设施是不是就是垃圾厂,会不会有污染,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每每此时,项目党支部书记朱向英就会耐心的向村民解释:“我们项目是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的垃圾综合处理设施,以后大家看到的地上部分就是AAAA级的生态公园,所有垃圾处理都是在地下完成,不会污染大家的生活环境。”村民们看到绿树环绕、绿草满地、池水清澈,充满现代感与科幻感施工效果图,也纷纷打消了顾虑,“真是太美了!” 雄安电厂项目团队以“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攻坚劲头,不仅按节点完成了“不可能任务”,更让中国建筑成为“雄安品质”“雄安速度”的坚实保障,为助推“千年大计”贡献了“中建力量”。(周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