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赛车你会想到什么?是遥远的天际线、耳边呼啸而过的风,脚踩油门飙升的肾上腺素,还是跃跃欲动、洒脱不羁的灵魂?近日,中建二局华东公司承建的我国中部地区首个国际赛车场项目——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项目高架桥首联箱梁浇筑完成,标志着工程全面冲出“地平线”,进入主线上部结构施工。
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按照国际汽联二级赛道设计,并兼顾一定的极限场景测试,主赛道总长约4293米,建成后不仅将填补我国中部地区没有国际赛车场的空白,更将成为我国第一条建设在天然河畔、有效节约土地资源的生态型国际二级赛道。 为了能够让汽车在一个测试场内体验“风、雨、雷、电”等极端气候,同时切换车流大、交通堵塞、突发应急状况、自动泊车等多样情景,项目专门设置了“多重场景测试区”,让汽车“瞬间经历人生百态”,从而测试车辆的“心性”,最大程度为乘客安全保驾护航。 与多重场景测试区相匹配,项目设置了“三大实验室”,促进汽车性能优化。整车仿真试验室拥有一套国内首创的用于自动驾驶车辆功能测试的整车在环仿真系统,通过模拟自动驾驶汽车的环境,在仿真场景下测试汽车性能。它可充分利用边角场景和危险场景对车辆从软件到硬件、从部件到整车进行评价。 驾驶模拟实验室是一套高度还原车辆实际行驶中人、车、路、环境四个维度表征的动态驾驶模拟器。在车辆开发的前期,为智慧座舱、人机交互、舒适性、稳定性的开发、选型与主观评价提供专业的测评环境。 整车信息安全试验室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信息小管家”,面向于智能网联时代车辆对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的要求而建设,为汽车编制信息防护网,有效防止信息泄露。 “聪明车”要配“智慧路”。为保证测试的精度,测试场的地基沉降必须控制在5厘米以内,这一标准比一些高速公路、铁路还要高。 基地占地1300多亩,相当于121个标准足球场大小,面积广,而在这块工地的地下,有含煤层、碎石土、岩溶区等,几乎囊括了武汉所有的地质条件,情况“变幻莫测”;同时,测试区的赛道需满足时速达350公里的测试车辆在上面行驶依旧能“稳如泰山”,而区域内土地剖面起伏较大,对地面的平整度、地基的沉降提出更高要求。 为桩基施工提前“摸底”,成为项目团队要攻坚的一道难题,这就要求项目必须进行钻孔检测。为此,项目对场地进行网格划分,每隔15米布设一个钻孔。然而,对于钻孔深度的“尺寸”的拿捏却很有讲究。“有的打到4米多的时候以为到了岩芯方位,但是继续往下,到7米深的时候就可能遇到溶洞,这样就必须继续往下打,直到打出有8米厚的基岩才能停止,这样才能保证施工时桩基能立在坚硬的基岩上”,项目经理李纪昕介绍说。 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工地内需钻孔3800多个,钻探深度加起来超过150千米,相当于武汉到黄冈往返的距离,堪称一场“看不见”的浩大工程。为了不耽误工程进度,并确保钻孔质量,项目对负责钻孔作业的工人进行了专业培训,让大家对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作出准确预判。“如果钻机不反水,说明钻到溶洞或者暗河了;如果碰到碎石土,就需要用膨润土护住钻孔孔壁,防止漏水影响钻探。在这里,最难的一个孔打了4天”,李纪昕说道。 为了给钻孔精准度再上一道“保险”,钻孔结束并复核后,项目还会将现场8米长的岩心照片及钻孔的剖面图等资料提供给设计单位,也便于设计单位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桩型。 虽然有了周密钻探的保驾护航,但在遇到岩溶区这个最强“拦路虎”的时候,桩基施工依然步履维艰。特别是极端环境测试区施工场地岩溶现象较为发育,前期岩溶处理、灌注桩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漏浆、塌孔等现象,成桩率较低,岩溶处理效果也比较差,为确保后续桩基施工可以顺利进行,清理这个“绊脚石”势在必行。 针对这个问题,项目施工团队首先是依据施工勘查结果,对已经揭示的溶洞按照高度、高程以及洞内填充物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描述,再根据分类结果完善各溶洞的处理工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以承载力小于150kpa的溶洞为例,项目技术团队不断优化预注浆充填处理方案,沿着溶洞四周布设注浆孔,从注浆孔向内“输入”浆液,直至溶洞变得稳固。经溶洞预注浆加固,施工中再出现漏浆情况时,可抛填粘土片石、袋装水泥等冲击造壁成孔。 天地之间,任我驰骋,攻坚克难,敢打必胜,在赛车上释放速度与激情,全力打造“中国车都”的金名片!(王虎军 余海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