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完全就是沼泽地,确定能在这上面修路吗?”作为湛江市规划的“一环九射”快速路系统中“一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建二局湛江大道项目此刻正面临着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项目经理张洪毓看着眼前成片的淤泥地,陷入沉默。在这个平均年龄不到27岁的年轻团队里,谁也没有在这么艰难的地质条件下修过路。 虽然面对着这么复杂的地质条件,但是大家心里都知道,整个项目部没有一个人是认输的,大家都在积极讨论,争先恐后的贡献出自己的“金点子”,以帮助项目尽快攻克难关。这正是遇水架桥,逢山开路的二局人不畏艰难精神的真实写照。 除了在内部集思广益,项目部也主动开拓眼界,寻求外界帮助。邀请了路桥专家、设计院和业主单位等先后召开了多次专题研讨会、专家论证会,对施工难点进行专项立案,对施工工法、解决方案进行反复研究论证。 经多方研究后,项目部决定先选取一个试验点,通过打CFG桩将全是淤泥的地面硬化后,再继续进行后续施工流程。 就在大家都满怀期待的时候,试验的结果出来后,又给充满自信的“年轻团队”浇了一盆冷水。原来,由于地质条件实在是太差了,业内常用的CFG桩在这里根本派不上用场。长螺旋钻机将混凝土打到地下,桩都难以整根成形,如此一来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桩检报告也肯定不合格。 刚点燃的希望,瞬间又湮灭了下去。项目总工姚孟龙看着眼前不合格的桩检报告,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只见他自言自语道,“CFG桩行不通,那我们能不能试试管桩呢?”。 说干就干,顿时整个项目又充满了干劲,开始了新的一轮专题研讨会、专家论证会。快速将施工工法、解决方案进行反复研究论证敲定。 很快,定点试验完成,在公布试验结果的会议上,大家都瞪大了眼睛盯着项目经理张洪毓手里的那一份试验报告,当听到试验成功,方法可行时,所有人都如小孩一般,不由自主地站立起来欢呼。 是的,这丝毫不夸张,也许在外界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但是为了得到这个结果,其中吃了多少苦,熬了多少个日夜,或许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最清楚,此刻的他们应该是高兴的、成功的、自豪的。 “高兴归高兴,但我们暂时还不能呼唤,我们离最终的成功还远着呢”项目经理张洪毓喊停了正在欢呼的人群。 总长度26万多米的预制管桩,连起来有将近5个港珠澳大桥的长度,如此艰巨的任务,要在短时间内完成,难度可想而知! 由于不同地段,淤泥深度不一样,所以还得再进一步测量,统计好哪些地方需要多少米的管桩,做好标记。这些工作量都很大,对我们工程进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进入到10月,雨季已过,天气微凉,正是湛江大道施工的黄金季节。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和工人们依旧热火朝天,忙碌万分。十二台柴油打桩机日夜不停,开足马力,为如期实现通车目标轰鸣着。 攻坚克难,需要的不仅仅是过硬的本领,还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二局华南人,面对湛江大道极端地质,历经14个月如一日地持续攻坚。截止到目前,设计总长度超29万米。 勇于创新,利用技术进行攻关,稳打稳扎,依靠科技实现创效。项目部在攻坚过程中,发散思维,研究创新施工工法,申请了专利——《一种桩帽模板》,极大地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省了施工经济成本,提升了项目整体效益。 湛江大道项目工程源水互通A匝道桥首联浇筑完成,项目已进入全面冲刺阶段。项目部用“蜕变”向外界证明,将不可能变为现实,只需要无畏攻坚、勇于创新、持之以恒。(黄昭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