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绍光
47年前,那时还是文革时期,我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怀着“忠于毛主席、保卫党中央,让祖国山河一片红”的满腔热血投身到了国家三线建设之中,成为了工人阶级中的一份子。
那一年,我初中毕业,16岁就被迫辍学,看到家里通常饱一餐饿一顿的悲惨现实,我只想尽快找一份工作至少能够养活自己为父母减少负担。我幸运地接到103工程指挥部汽车修配厂(后改为洛阳建机厂)的录取通知,从此我便开始了与二局近半个世纪的相伴。
从103指挥部工作算起,我在建机厂一共工作了29年。我先当了几年通讯员,在单位的关怀下回到了“有书可读”的日子,我被派往南京工学院机械制造系工艺专业学习深造了四年。毕业期间,适逢厂里在为生产ZT15装载运输机犯难。当时厂里没有专用设备,又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资料,外购成本过高且供货不及时。但是装载机的发展前景特别好,产品还没生产出来,订货的单位已经络绎不绝。自主研制势在必行。
刚刚毕业的我又被派到广西柳州机械厂学习,速学15天后就回到建机厂,开始边设计边画图,结合新技术的需求及厂里的有限条件,把仅有的一台C630车床进行改制。我在三个月内完成液压缸加工,解决了厂里新产品开发瓶颈的燃眉之急,各单位敲锣打鼓送来的喜报挂满了半个车间。不久,我又将普通车床改制成数控加工车床,这个革新广获好评,与普通车床液压缸加工技术一起被评为局科技成果三等奖。
1994年,我被厂里推荐到局里被评为了高级工程师,并开始了接下来在阳光钢结构公司的15年工作,直至退休。15年间,我先后在阳光公司车间、工程部、公司工会、人事部负责。公司先后承接了大量的钢结构加工任务,其中最难加工的当属香港新机场轻型钢构件。其钢管曲形面大又复杂,焊接变形不好掌握,再加上工期短、政治影响压力等外部因素,很多人表示绝望,但是我们并没有放弃。
公司马上开展总动员、划分成几个小组,并让我担任加工48件柱身第一小组组长。一件柱身上有几十个管接头,将所有曲形钢管连接到柱身上,且不能出现3毫米的相互位置偏差。如此高规格的技术要求却在我们第一小组的不懈努力下得到了突破,那时我带着30多个工人师傅夜以继日奋斗,3个多月后在公司内试装过程中我们终于取得了成功,受到了港方的首肯、公司的嘉奖。现在每每看到屹立在香港港湾上的新机场时,当年那段奋斗的时光,总是历历在目。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我做人的基本准则。我退休后又被返聘于中建电力台山核电项目,成为了一名党务工作人员,我心中强烈的感恩情怀不时涌动。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我感恩二局给我的一切,我急切地想要将47年来二局给我的精神、思想,传承给年轻一代的二局人,让他们少走弯路,更快成长,为企业做贡献,在二局生根、开花、结果。
在我工作的近半个世纪中,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建二局也随之迎来了沧桑巨变,二局始终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走二局特色的发展道路。坚持按“大发展、增效益、惠员工”的战略目标走好了二局的路,创造了一个个传承经典的超越传奇。我也跟着二局的路一直往前走,不知不觉把吃不饱、穿不暖的昨天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这些都是我在二局工作近50年来感悟最深的点滴。47年弹指一瞬间,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相当漫长的一段时光。如今,我也到了颐养天年之际,63岁已跑完了人生马拉松的一大半,不过我仍然希望将后面的时间奉献给给予我一切的二局,我希望继续燃烧自己,继续照亮后辈们,温暖我深爱的这片电力建设热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