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忠秋
我们家是一个五口之家,父亲、母亲、我还有两个姐姐。那年,我这个唯一的儿子在离家三十几里的县城求学,家中的生活条件并不是很好。父亲年纪也很大了,但是出行总是骑着一辆自行车,从几里路到几十里路一直是这样,无论冬天还是夏天。
2007年高考前夕,父亲说高考时去县城里陪我,也就是俗称的陪考,而我总是说不用,说什么“你去也不能帮我答题,我也不能因为你去而多考几分”这类的话。每当我不让他陪考时,父亲总是吸着烟,一言不发。
当我考完第一科出来的时候,看到门外都是学生的家长多少有些失落,而当我走出校门时,在人群中看到了双鬓微白的父亲时,心里有了一些欣慰,而在父亲的旁边,依旧停着他唯一的出行工具——那辆比我年龄还要大上几岁的二八式自行车。看着父亲那已经微白的头发,再看着旁边停放着的自行车,我的心头苦甜掺杂,很不是滋味,我只是对父亲说了一句:“这么远,怎么又是骑自行车来的?”父亲淡淡地说:“来回十几块钱,够你两天的伙食了,呵呵。这科考得怎么样啊?”听了这简单而又实在的回答,我只有低下头默不做声,哽咽的喉咙已说不出任何话来。在接下来的考试中,我时常想到父亲的话与父亲的身影,这也成为了我接下来考好试的最大动力。
后来工作后和父亲闲谈时,父亲提到:他只是想第一眼看到我从考场出来时的笑脸,只想让我知道考场外还有他陪着我。他陪考确实不能帮我什么,但是能让我从考场出来时身边有最亲近的人陪着,让我看到别人都有家长在时,看到他而不会感到孤独。
我如愿考入了大学,而如今也已参加工作。向家里打电话时,得知父亲又骑着那辆老旧的自行车去县城办事情,我也时常对父亲说,年龄大了,还是不要骑车,坐班车进城吧。而父亲总是笑笑说道,又不远,就当锻炼身体了。而我明白那只是父亲的借口,他是舍不得来回十几元钱的车费罢了。每每听到这里,脑海中总是浮现父亲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风雪骑车的身影。这也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与动力,下决心要像父亲骑车那样,在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闯出一番天地,来报答父亲对我的那份厚重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