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静蓉
还是很小的时候,过春节去亲戚家拜年看到一幅画:在整洁的柏油路两边是耸立的高楼,人行道上有一个少妇推着一辆婴儿车,一个粉嫩的娃娃在幸福地冲着我笑。对于一个农村的孩子而言,这幅画就像一个梦,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在以后的求学历程中,每每遇到困难、挫折,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是这个梦让我有了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和动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个农村孩子要想过上城市生活,唯一的出路就是考上大学。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脑海里浮现的依旧是那幅描绘城市的画面。
读书的城市是省城,有整洁的柏油路、耸立的高楼,有繁华的商场、影剧院,有绿柳成荫、花团锦簇的公园,周围是一群年轻、充满朝气的同学和朋友。每天迎着朝阳走进大学课堂,汲取知识的甘露,在宽敞的图书馆静静地读书遐想,周末和朋友骑车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把一串串欢声笑语甩在身后。那时的城市生活,满是轻松、快乐,浪漫而美好。到现在,记忆里的省城依旧是一幅伴着青春和梦想的绚丽画卷。
毕业后,受命运的捉弄,将我们抛在一个既不熟悉也不喜欢的小城。在内心的挣扎和无可奈何的苦笑之后,我努力去认识和融入这个小城。这是一个大地震后新建的一个小城,虽然很小,但是规划较为科学,工业区与生活区分开,不会对生活区造成污染。小城有四五家大型国有企业,是为了援建灾区从天南地北迁到这里的。因此,小城汇集了天南地北的方言、天南地北的习惯、天南地北的小吃和天南地北的故事。
在小城中生活了二十年,谙熟了她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甚至对每棵行道树的模样都清清楚楚。在这里,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无论是上班、购物,还是孩子上学,步行不过十几分钟,生活显得悠闲从容。慢慢地,自己和小城已经融为一体。直到二十年后离开的那一天,突然发现这小城已经在不经意中深深地刻入了自己的生命。
由于工作变动,来到了北京这座即古老又现代的城市。印象中的北京,无论是庄严肃穆的紫禁城还是淡雅恬静的四合院,无论是宏伟壮观的天安门广场还是曲折狭小的市井胡同,都承载着悠久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北京也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每天都能感受到变化,都有新的发现,这对于已过不惑之年、本已经没有了激情和梦想的人而言,又重新燃起了奋斗的欲望。可当真正生活其中,才发现进来容易,融入难,就像一叶扁舟漂泊在汪洋大海上,没有了根基,找不到方向。
于是我从地图开始认识北京。首先熟悉以家为起点辐射的所有道路和这些路能够到达的地方,再熟悉以家为起点如何到达想去的地方。我也试着融入北京,适应挤公交和地铁,适应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适应在写字楼里每天面对电脑敲打键盘的枯燥,适应只能与面对面坐着的同事用QQ聊天的无奈,让一颗想逃离的心安定下来。
人与城市的关系很微妙,不论你是喜欢还是厌恶,是想久居还是想逃离,都取决于你的“活法”。城市不会因为你而改变。想要久居,就要学会去适应,适应了就会喜欢;想要逃离就不要犹豫,潇洒地离去。
生活过的城市或多或少都会在你的人生中留下印记,因为你把自己的一段时间或者说一部分生命留在了那里,而且永远地留在了那里。那段时间为你写下了一段段自己的城市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