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维民
批评在生活中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我们每个人大都有批评和被批评的经历,但是效果如何呢?个人的感受可能大不相同。
我从小比较调皮,罚过站、停过课、甚至挨过打,批评自然更是没少挨。但是仔细想想结论令人诧异——基本上没有服过,即便是真的有了错,心里也往往会给自己找很多理由。为此,我一度觉得自已不够大气、不够虚心、不会进步。
直到我读了戴尔·卡耐基先生的《人际关系学》,在书的开头卡耐基先生就举了几个极端的例子,一些臭名昭著的罪犯在临死前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忏悔。我同意他关于人性的判断——人都是一样地渴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并且对别人的指责都非常地害怕、反感和抗拒。没有人愿意被批评,生活中大多数的批评都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反效果的。所以,批评绝对是一件利器,用之当慎之又慎。
但是,批评在工作和生活中又不可或缺,那么,什么样的批评才是有效的呢?一些前人的经验也许能够启发我们。
真诚和善意应当是批评唯一的出发点。毛主席曾经说过:“在人民内部进行批评,批评者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了错误的意见也是无罪的不可责怪他。”鲁迅先生在谈到批评时也说过:“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虚伪恶意的批评是打击和羞辱,真诚善意的批评是帮助和关心。
真诚和善意这一点我们很容易做到,特别是我们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批评的时候,我相信我们只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真心地为了孩子、帮助孩子、让他改正错误、让他变得更好。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能够对同事、在党内对同志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批评这件事,我们至少成功了一半。
保全被批评者的尊严。曾国藩在给他的九弟曾国荃的家书中,专门就批评的方式提出了自已的见解,那就是“扬善于公庭 、规过于私室”。人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当尊严被冒犯的时候,心中的怒火往往能压住理性。大家都听说过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魏征经常能直谏,太宗皇帝也很欣赏他这种耿直的性格。可是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退朝以后,唐太宗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长孙皇后了解情况后一番劝阻,才将太宗满腔的怒火扑灭。以开创大唐帝国贞观之治的太宗皇帝的胸怀,仍然不能忍受在公众场合被别人批评,况我等平常人乎?孔子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最好的批评近乎艺术。在西游记中,如来佛祖的批评方式也很值得我们借鉴。孙悟空被唐僧错怪误打妖精回到花果山,之后,佛祖对孙悟空说了这样一段话:“你这泼猴一路以来不辞艰辛保护师傅西天取经,这次何故弃师独回花果山不信不义?去吧,我相信你定能发扬光大,一定能保护师傅取得真经。”听到这番话后,孙悟空回到了西天取经的团队当中。分析一下佛祖的这段话,共分三层意思:第一句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第二句是对这次行为的批评,第三句是对未来的信任。这种方式的批评,效果无疑是明显的。因为挨了批评的孙悟空心情舒畅地回到了团队中。
批评常被使用,但绝不是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