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海军
我的家乡在北方,端午临近,主妇们会提前准备小吃。说到小吃,最佳当数甜胚子。做甜胚子是每家的必修课,要用颗粒饱满的冬麦,也有用小麦、大米的。端午时节,揭开瓷盆盖儿,一股和着麦香的清淡酒味扑面而来,满院子都是酒香味儿,经发酵后的甜胚子非常香甜。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插上柳枝。因为家乡少艾草,端午用的都是柳枝,但和南方的艾蒿异曲同工,北方缺雨水,也有求雨的寓意。家乡的柳枝青翠,老远都能闻到柳枝的味儿。看着青翠的柳枝插在门头,真正意义上的端午节才算到了。
农村讲究端午那天要用外面野草上的露水洗脸,在男人们出去砍柳枝的同时,家里的长辈们则会带着小辈去采端午的露水。还记得当时长辈们说,用端午的露水洗脸,全年不会得眼病。采露水,现在已成为了遥远的记忆。
端午节那天,家长们都会给孩子们买花线绑在手腕和脚踝,这种风俗同于南方绑五彩丝线,北方人俗称花线。那时候,到处都是卖花线的,不仅好看,价格也公道,每家长辈都会给孩子们绑花线。按当地风俗,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平时农活忙很少出去旅游。在北方,春末夏初的天气最好,最适合出门踏青。端午时节,邻里间都会结成小队一起出门,对小孩子们来说,那也是鲜有的聚会玩闹的好机会。那时家乡少有机动车辆,再加上当时交通不便,出门都是徒步,因而各种景色尽收眼底,大饱眼福。一路上踩着嫩嫩的青草,放眼是漫山遍野的新绿,生机勃勃。路上分享着各家做的小吃,徜徉在山水间,其乐融融,妙不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