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慕雷雷 (投资公司) 王国维先生在品鉴人间词话时曾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其一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二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单成大事业、做大学问有此三境,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品读红楼也有如此三境。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读红之第一境界。至今犹记,初读红楼是在备战高考的紧张岁月里。初次面对一部一百二十回、皇皇73万余字的巨著,且不消说其中的微言大义,单就其中三四十处亭台楼榭、五六百种食单玩物、七八百号主次人物,再添几份嬉笑怒骂、酸甜苦辣、写诗填词、谈佛论道,也是难啃的骨头,正所谓“天上人间诸景备,奇书应题百科名”。初上红楼,不免怅然若失,顿感红海茫茫。非读者之愚,实乃石头所记、情僧所录若一庞然大物,既包罗天地万象,又暗藏乾坤玄机。正如戚蓼生所谓“蕴于心而抒于手,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淫而则,如春秋之有微词,如史家之多曲笔。”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读红之第二境界。二读红楼则在负笈兰大期间,时与红迷诸友初创红研会,由红楼而红学,考证、索隐、点评不一而足,版本学、本事学、探佚学眼花缭乱,每有所得、乐此不疲,但读书越多越觉其深不可测。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红楼梦》恰如一座玲珑剔透的宝塔,由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或表或里、或正或反,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让不少读者浅尝辄止、望而止步,也让不少红迷如入梦魇、如醉如痴。凡此种种,焉得不叫人衣带渐宽。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读红之第三重境界。近日三读红楼,复又从红学而红楼,不执着于红学之庞杂,回归红楼之本味,顿觉落花纷扬,华美绝伦却又悲喜交集;午夜霓虹,柳暗花明却又扑朔迷离;雨后彩虹,七彩斑斓却又触莫能及。其实作者慧眼婆心,早已于卷首言明只需在酒饱饭足、避世去愁之际“把玩”即可。向之寻寻觅觅而有所不得,今之随意取阅,尽在“蓦然回首”间。 三读红楼三种境界,愿你读红百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