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涂志梁(电力)
水清沙白的大亚湾,六台核电机组倒映在海面,岭澳核电站的4台机组与大亚湾核电站的2台机组就像相互守望的姐妹,共同组成了我国最大的核电基地,也是中国商用核电的起源之地。
中建二局凭借着在大亚湾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国家和业主的信任,开始独立承担岭澳核电站一期两台机组常规岛、联合水泵房和附属工程土建施工任务,实现了从配角到独立自主的历史性跨越,在舞台中央当起了主角,中国核电也完成了一次质的跨越。
“简直难以想象”
1997年9月,岭澳一期常规岛及联合水泵房正式开工建设,与大亚湾建设时期的中外“联核军团”模式不同,现在是完全的中国自主建设。仅有的外国技术专家,也时常为中国人的智慧点赞。
1998年底,工程建设进入高峰期,联合水泵房的施工也进入到了蜗壳这一核心部位的施工阶段。蜗壳结构形状呈渐变截面螺旋状,因形似蜗牛壳,所以称之为蜗壳。
其特殊的形状结构导致所有的钢筋都不在一个平面内,钢筋配置无法在电脑和图纸上显示,经与设计院多次协商也无法提供配筋图。“没有配筋图,怎么制作和绑扎钢筋?”项目团队犯起了难。
“如果不改变设计,你们将无法进行施工。”法国专家强烈要求改变设计,可是当时在国外订购的蜗壳模板已经到货,工期也不允许,一切看起来无计可施。
项目团队组织开展“头脑风暴”,“没有图纸我们怎么施工?”一句嘀咕让所有人面面相觑,会场陷入沉默。“我们能不能先做一个模型”,终于有人打破了沉默,气氛慢慢的热烈了起来,这一讨论就是好几天。饿了就是在会议室吃着饭讨论,时间紧,大家一刻也不敢耽误。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先在现场做一个1:1的蜗壳模型,比照模型加工一根安装一根”的方案拿了出来,虽然是“土办法”,但十分奏效。
钢筋车间争分夺秒,加班加点用12天时间按照进口模板的形状和尺寸搭设好钢筋笼,随即全力投入到钢筋制作上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点一点调整,一根一根加工,经过一个星期的昼夜奋战,接近10吨的169根钢筋在钢筋笼上成形。有20年核电站施工经历的法国专家康威先生竖起了大拇指,说:“这种设计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加工方法全世界也仅此一例,简直难以想象。”
用中国智慧解决完钢筋问题让外国专家折服,可真正让外国人信服的,确实源自一场关于进口模板的“冲突”。
“绝对没问题的模板”
当时蜗壳结构的模板是花130万法郎从法国进口的,由法国供应商负责制作运送到现场,项目团队只需要在现场拼装即可,一套模板需要周转使用四次,完成四个蜗壳的混凝土浇筑。
“模板质量绝对没问题!”法国供应商一口咬定。
“可是你们制作的模板确实是长了4厘米,这是我们组装了两次的结果。”团队成员也不甘示弱。
“那肯定是你们组装出了错误。”法国供应商对他们提供的模板质量坚信不疑。双方各执一词。
原来,进口模板运抵工地后,业主要求等供应商来后一起开箱验收,这一等就是半个月。开封验收后,项目团队组装完成后发现比设计长出了4厘米,“难道是组装错了?”大家嘀咕起来。于是又组织人员组装了一遍,结果还是一样。项目团队当即报告给法国工程师,这才有了开头双方争执的一幕。
“如果认为是我们组装的错误,能不能在你们的指导下重新组装?”在与业主和法国供应商的沟通会上,项目经理陈坤厚说到。最后双方商定,重新进行组装。
为此,法国供应商专门从法国派来了专家,全程参与指导组装,结果与我们组装的结果完全一样,确实是法国供货商在模板制作时出现了问题。
一套“绝对没问题”的模板,一场不服输的较量,让中建二局的核电建设者让外国专家信服,也让中国的核电建设技术得到了外国专家的认可,在后续的施工中,中建二局的团队做到了当年在大亚湾核电外国队伍都没有做到的事情。
“感谢你们,中建二局”
在1999年初,常规岛循环水GD廊道混凝土浇灌完成后,项目团队就面临廊道试水这个核电施工的难题了。业主要求在3月底一定要完成试水,为实施核岛穹顶整体吊装计划开路。
别无选择,只能背水一战。廊道模板和混凝土浇筑质量都没有问题,那么剩下的就是关键的问题了:封堵好廊道,做到不漏气不漏水。
令人沮丧的是耗费项目团队无数心血的第一次封堵试水就失败了。失败了再来!这次失败反而激起了项目团队的热血。可是接下来的几次还是失败。“我们能做到吗?”有的成员开始怀疑了,连外国专家都打着提建议的幌子开始了冷嘲热讽。
“我们要承认自己不如外国人吗?”总结会上,项目经理的第一句话就激起了大家不服输的劲儿。“我建议加强堵头板的刚度”“我觉得应该加大外围的支撑”“内衬也需要调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冷静分析。
总结失败经验,再来!密封、试气、注水、加压,每一步的进行,都是探索。3月24日,随着压力一步步提升到位,试水试验一举成功,悬在所有人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业主工程部经理严柏敏十分高兴地说:“感谢你们,中建二局。”
在岭澳核电站,中建二局形成了科学、严格、现代化的核电项目管理模式,全面提高了核电建设的技术水平和国产化水平,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核电管理风格,打造了一支一流的核电施工管理队伍,实现了与祖国核电事业的同呼吸、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