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闻江 闫凤云 丁勇
他胸怀大爱,争当援建排头兵,完成了从什邡到汶川跨越两地的艰苦援建;他用发明创新让夜间规范施工成为可能,巩固了与金融街集团战略合作关系,拓出重庆一方市场;他用BIM这一“利器”,建起世界级巨型水电站远程指挥调度中心。他就是三公司三峡大厦项目经理、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军。
不辱首善 全力援建汶川
2009年7月,陈军带领一支22人施工队伍,从什邡援建战场紧急驰援大地震震中汶川,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极重灾区,他和团队要在半年时间,为汶川建起住房安置小区三期三栋高层住宅楼。
该工程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从结构到精装修竣工,只有六个月的施工时间,不能拖后一天。紧张的工期令人窒息,什么都缺的状况更让陈军锁紧眉头。原来,在这里,20多家、30多个援建项目同时施工,工人紧缺到几乎要“抢”的份上;除了沙石,几乎所有的建筑材料、损坏的机械都需要从100公里外的成都购买维修;由于地震对水电管网破坏,全城停水停电更是家常便饭;更为致命的是陈军进场后才发现,施工现场拆迁还没有结束、临水临电未到位,地勘还在进行中,出图纸日期都不能确定,场地狭小到根本无法堆放应有的材料……
“打破常规,严谨实施。”这是他给自己定下的规矩。场地太小,他就主动与各方沟通借地,大量协调工作后,终于将所有临建设施建在了红线以外;购买一台发电机随时备用,并与电厂联系借了一条专线,解决用电难题;工人紧缺,就多方协调,采用发周薪等办法留住工人,稳定队伍。
高质高效是汶川援建第一要务。为确保进度,他把每项工序都精确到每个小时,做到各环节无缝穿插。工人一律采取分块承包,责任到人的记件工资办法,全力调动工人积极性。同时,他把抢工重点放在了超配劳动力、机械和建筑材料上,防止道路中断、机械损坏断档等不时之需……
终于,凭借着高效有力的组织和团队的齐心协力,2010年2月3日,工程如期竣工。在“筑”力汶川重建的征程中,他们不辱使命。
发明创新 打开夜施大门
2012年4月,陈军挑起了重庆金融街融景中心的建设重担。这是公司打入重庆市场的“敲门砖”工程,20个月时间,他们期待打响第一炮。
工程地处重庆江北闹市区,与居民楼相隔不到10米,噪音投诉量暴增,夜间施工一度被终止,施工进度滞后严重。
想要赢得时间,就得解决噪音难题。浇筑砼是噪声主要来源,怎样降噪?陈军动起了脑筋。经过深思熟虑和不断改进,他设计出一个高5米、长7米,可容纳整个砼泵车的降噪棚,并找到专业公司,提供强力专业吸音板作成降噪棚墙体,棚里再配上12个进风机、6个出风机形成空气对流降温,200米输送泵管也用吸音棉严实包裹,实现砼在管内静音流动,这样,只剩6个出风机是唯一的噪音源,陈军让它们一律对着工地方向。这项发明一经使用,夜间施工噪声立刻从90分贝直降到48分贝,低于重庆市规定的夜施标准,相当于小汽车夜晚行驶发出的声音。融景城投诉率为此大幅下降,市安监站、环保局在评估可行性后,倡导在全市推广使用,项目部也被评为了2012年度重庆市环保创模示范工地。
因此,夜间施工的大门由此打开,陈军团队牢牢地握住了施工主动权,汶川援建拼劲爆发而出,陈军只用了8个月就完成结构封顶并顺利竣工。挑战面前,他用智慧全力迎击!
BIM引领 提升精细管控
2017年6月,陈军转战昆明三峡大厦这座世界级巨型梯级水电站指挥调度中心工程。这一项目,还要争创“鲁班奖”和“中国钢结构金奖”工程最高奖。
重量级工程必然要重量级技术来支撑。经过前期组织,陈军团队在这一项目开始全面深度运用超级BIM技术。
他组建了BIM工作室。BIM深化设计值达到LOD400-450,竣工模型则达到国内最高的LOD500,旨在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两年里,陈军严格要求BIM软件运用与施工实情结合。每一个分项都是现场技术人员,带着BIM设计师共同进行排布,增强了可实施性。同时,运用BIM进行进度推演,项目部有效制定了双流水作业法,循环管控法,将每道工序的衔接时间精确到小时……
陈军创造性地在云南建筑业,率先运用BIM技术对工人技术交底。他让工人们在手机上下载BIM公司提供的E建筑APP平台,平台上BIM模型每个技术要点,都直观详细的标注清晰,工人通过手机BIM模型就可以自学,还可跟技术员同步交底。这样工人掌握快,施工效率高,质量好,返工率低,起到了事倍功半效果。解决了过去层层交底到班组长、再到工人,中间产生的信息消减。也解决了工人看图困难,交底效果不佳等弊端。
从汶川到昆明,从“拼命三郎”到“智多星”,从普通工长到优秀项目经理,10年艰苦磨砺,陈军不忘初心吐芳华,践行着自己“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再难成”的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