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雪 叶昌润 一座文化中心,一块文化瑰宝。6月,在丝管悠悠、花重锦官的千年文化名城成都,四川省最大文化综合体EPC项目——成都高新文化中心成功封顶,为这块传承巴蜀文明的文化瑰宝完成“加冠”之礼。 该项目由西南分公司承建,总建筑面积16.88万平方米,四座文化馆以“书山有路,廊桥雅致”设计理念,营造书山书海环绕的文艺氛围,为蓉城市民奉上文创活动、艺术展厅、音乐剧场等“文化组合套餐”,助推成都建设成“西部文创中心,世界文化名城”。 城市盆景,横看成岭侧成峰 项目作为新区形象展示和文化交流的会客厅,自然要有“颜值”魅力。“该项目是四川省最大的文化综合体EPC工程,设计团队在优化建筑空间方面可是花费了很大的心思,打造出‘盆景’建筑。”项目总工程师杨伊浩说。 该项目建筑布局仿照盆景的布局,以市民广场为核心,四个场馆分别位于基地的四个角落,由活力环文化长廊串联保证广场的完整性。“盆景”布局与周边建筑形成“低”与“高”、“疏”与“密”的对比,对单调的城市结构形态进行补充与整合。同时,通过“钢琴”“宝石”“山路”“书本”等灵活生动的建筑造型和绿化景观,“织补”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境,从而回归成都“闲适”的生活方式。 “丰富造型的同时,我们还致力于打造绿色建筑环境。”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成都提出的“公园城市”理念,项目团队铺设透水广场、种植屋顶绿化与垂直绿化等,形成景观氧吧,为周边人群和整个成都市,打造第一个全息的生态景观建筑群落。 62个圆心,“绘制”钢构主动脉 能够汇集多个场馆功能于一体,实现开放体验,离不开项目文化长廊的串联。长廊为钢结构全弧结构,像“锦环”一样蜿蜒连绵,项目团队是如何穿针引线“绣”出来的呢? “这条文化长廊长2.4公里,总用钢量超过3700吨,由4层钢结构构成,每一层都为弧度不一的全弧造型,内外共有62个圆心”,项目负责人张文昌表示,如此复杂的构成,安装偏差不超过5毫米,可谓是难上加难。为此,项目团队通过“BIM+AR”的技术,利用BIM建模软件“绣”出长廊模型,在三维轴网上对62个圆心实现精准定位,并对复杂节点进行深化设计,从而保证长廊施工中的精准度。 不仅“绣”得好,更要“连”得好。项目通过“AR”样板引路辅助放样,高效传递了设计成果。“在此基础上,现场施工人员还能通过移动端扫描AR二维码,将模型直接与现场对比,检验吊装质量,这项技术经过鉴定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看着已经完成吊装的长廊钢桁架,张文昌言语中充满了自豪。同时,项目也顺利斩获下2019年钢结构最高奖项——中国钢结构金奖。 150根钢绳,大珠小珠嵌玉盘 不仅是“刺绣”高手,建设者们更是“镶嵌”大师。其中,高新展示馆由圆筒型主展厅嵌入方形次展厅组成,形成“大珠小珠嵌玉盘”的视觉享受。但是独特的造型却为各节点的安全施工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高新展示馆的倾斜筒体结构,垂直高度33.5米,与地面形成75.96度夹角,如此超大斜度、高度的斜筒体镶嵌工程在世界建筑史上也非常罕见。再加上斜筒体结构支模困难,模板、钢管材料耗费量大、施工安全系数低,施工难度再加一星。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项目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为斜筒体结构建模,进行空间分析,生成直观易懂的三维节点设计,通过模型模拟施工,最终确定了“撑拉结合”的安全支模方式。 “撑如铁壁,即在‘玉珠’模板外部自下向上设置6层外架作为支力;拉如蛛网,即设置超过150余根直径为22毫米的钢绳穿插固定在‘玉珠’模板内部形成巨大‘牵引’,撑拉结合保证了斜筒体‘稳如磐石’。”项目负责人张文昌说。 “封冠”文化长廊,点亮文化“蓉”光。接下来,成都高新文化中心的建设团队将继续秉承“一流设计、一流建设”,完成高新文化中心幕墙及精装修施工,为打造西部文化核心再添一笔重彩。期待明年6月,这座文化殿堂伴随着蜀都的丝管悠悠,迎接八方来客,开启一段联通世界、纵贯古今的文化超越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