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赵冰
■文/岳丽霞 谭美玲
他加入中国建筑大军16年,参与建设14个工程项目;他勤请教,爱钻研,被同事们笑称为“问题青年”;他BIM技术运用炉火纯青,应用成果荣获多项大奖。他就是2014年度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安装公司技术质量部副经理赵冰。
项目上的“问题青年”
初次走进项目时,20岁的赵冰遇到很多不懂的技术难题,却从不就此作罢。除了自己翻阅资料外,他常常向前辈们虚心求教,甚至“死缠烂打”,直到弄清楚为止。项目上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施工班组的技术人员,都被他“骚扰”过,他们纷纷表示:“从来没遇过这么爱提问的人。”为此,赵冰“问题青年”的称号在项目上传了开来。
除了勤学好问外,他钻研问题也十分较真。有一次半夜十二点了,值班人员看到施工现场有亮光,赶过去一看原来是赵冰。面对值班人员好奇的表情,赵冰回答道:“有一个管道布线的问题老想不明白,睡不着觉,所以我来看看现场是怎么布置的!”
就这样,在一个个项目的磨练下,凭借着勤学好问和爱钻研,赵冰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也迅速成长了起来。
“他的工程可以免检”
2003年8月, 赵冰响应公司的安排,远赴海外,任阿尔及利亚奥兰喜来登酒店机电安装责任工程师。在酒店施工的时候,该项目监理方明确表示:“赵冰工程师带领团队施工的分项工程可以免检!”
可在项目伊始,监理方对初次合作的赵冰很不信任,由于该工程采用的是欧洲规范标准,等级高于我国目前的标准规范,使得监理单位对初来乍到的赵冰的能力更是产生了怀疑。
可赵冰却顶住了监理方的压力,带领着团队克服了一系列施工难题。由于工程要求风管的耐火性要达到两小时,比国内标准严格许多,赵冰带领施工班组动脑筋、想办法,现场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最终通过在风管外制作了两毫米厚的钢板,满足了耐火要求。此外,赵冰还加强了施工技术指导和检查,严格把关每一道接口的密封度,不仅成功实现了“7天一层楼”的安装目标,而且完全达到了工程质量标准,也得到了监理的肯定。
在赵冰的努力下,监理终于对赵冰和他的团队刮目相看,也对他们的施工表达了百分之百的信任,并对他们的工程打出了一张“免检牌”。
BIM技术应用“赵大拿”
2011年12月,赵冰回国后调入公司总部技术质量部工作,从事技术方案的编制和深化设计工作。
由于BIM技术是近年来才进入施工企业,作为企业第一批接触BIM技术的专业人员,赵冰一开始也是“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懂。为此,他买了一批教材,继续发挥“拼命三郎”的精神,刻苦钻研。
有一次午饭休息时,赵冰正在翻阅BIM书籍,忽然听到办公室几个小伙儿正在讨论5D电影。一听到“5D”,他立马跑过去凑热闹:“BIM数据库的创建,就是要建立5D关联数据库,不仅可以准确快速计算工程量,还能……”几个小伙儿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赵哥,我们在讨论5D电影,跟BIM没有关系,你走火入魔了吧!”凭借着这股琢磨劲儿,赵冰把BIM技术熟记于心。
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实践,赵冰终于从一名BIM技术的“门外汉”成长为“大拿”。目前,他已经能熟练掌握多种BIM相关软件的应用,并先后在十余个项目进行推广,均取得较好效果。
2013年,由赵冰主持的一项BIM应用成果获中国建筑业协会首届BIM大赛三等奖。2014,他又获得中国建筑业建筑信息模型(BIM)邀请赛“卓越项目”奖,中国建筑业协会质量分会第二届中国工程建设BIM应用大赛二等奖和第二届中国工程建设BIM应用大赛推广应用奖,为公司赢得了荣誉。
执着创新,追求卓越,赵冰用他的青春岁月写就了人生华美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