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王亚洲,现任一公司阿尔及利亚项目经理部书记,在国内项目干了几十年,大家送他一个外号“老王书记”。如今他响应公司“大海外”战略,跟随项目团队“出征”阿尔及利亚。他用手中的笔,记录了在阿国的工作、生活见闻。本报从中节选部分进行刊登,以飨读者。
■文/王亚洲(一公司)
我出国这个事儿,思考了大半年,终于在6月19日这天才最终敲定。因为年纪大了,家人朋友都很担心。但是我心依旧,坚持要走出国门去。
从北京飞往多哈,十几个小时,再从多哈转机到阿尔及尔又是六个小时,头一次坐国际航班,虽然辛苦但还是蛮兴奋的。
一路奔波,来接我们去奥兰的是项目上聘请的当地司机克里木,40多岁。从阿尔及尔到奥兰要400多公里,走的是中国人帮助修建的第一条有1000多公里的阿国南北大通道,要走五六个小时。好在高速比较顺畅,路况也很好。
路上还多次路过检查站,多名身穿绿黄军装、高个也比较威猛、背着冲锋枪的军人在检查。听说都是宪兵,对我们还算和蔼,摆摆手就过了。这里的天色很蓝,空气非常清新。路两边建筑很少,就是有也不高,基本就两三层。
在一片还在建设中的楼房群里,车缓缓开进了我们中建小院,院里整洁、清净。项目上人们的热情接待,让我们这一路以来的长途奔波羁旅之苦就烟消云散。
“这是你们的被褥、枕头和盆、饮用水……”项目为我们精心细致地准备了房间,两人一间,室内还有厕所间,条件真心不错呢。
我们到阿国的时候,刚好赶上端午节,项目上又因为我们这批“自己人”过去,办起了集体大烧烤。大家知道我们一路辛苦都没怎么吃好,一个劲儿地让我们多吃点:烤地中海红虾、烤羊肉、烤鲜鱼、腌鸡蛋、粽子(糯米加椰果)、茄子、黄瓜等等,还有啤酒、红酒和自酿的白酒。旁边还开着音响,放着熟悉的那些歌曲和音乐。这可真是过节啊,哪里有在祖国万里之外的感觉,就像在家一样。
尽管在家的时候准备的很齐全,但物资总有“短缺”的时候,不过只要开口,几乎都有同事帮忙解决。没带蚊帐,先用我的;没有钱,拿去三千元(第纳尔,1元人民币=15第纳尔)用着;手机不能用,我这有一个,先用着;没有纱门,有人帮你安。就连我想要的梳子,竟然一下给买来两把;我想要的酒精,小翻译也帮买来了。大家在一起互相帮助,我想这大概就是在异国他乡的亲情吧!
到项目的第二天,我一大早就出去查看项目情况。阿尔及利亚项目经理部,下设奥兰和特莱姆森两个项目,工地分别在奥兰和特来姆森两个市的郊区,相隔约180公里。奥兰,是阿国第二大城市,瓦赫兰省的首府,人口约70万,是阿国对外最大的商业海港、集装箱货栈。特莱姆森,阿国西北部边陲的一个省会城市,基本上已经到了阿国的边境,毗邻摩洛哥。这里地势属于山区,海拔约800米左右,距地中海边只有几十公里。
奥兰项目分为北院办公区和南院生活区,给我的感觉虽然小点,但是井井有条,应有尽有。
特莱姆森项目的办公区和生活区之间隔着10分钟多的车程,每天早中晚都有车接送,不过因为油费便宜,车费也自然便宜。项目还专门为当地人设立一间朝拜室,供他们经常朝拜所用。
特莱姆森项目的生活基地建在半山腰上,也是一个院子。职工宿舍设施齐全,且都配有淋浴设备,可随时洗澡,设施真的很人性化。房前一溜花池,种的有各种花和蔬菜。
由于办事需要,我们经常外出,这就让我得以见到项目之外的异国城市风光。
餐厅或咖啡厅里经常坐满了人,但都是小声聊天,没有大声喧哗的,服务员也没有大声吆喝的。路上车很多,但很守秩序,不会出现“堵死”的状况,街上没有音响在叫卖或播放音乐,也没有什么小摊小贩在叫卖,十分安静。街边上没有任何乱堆乱放的杂物,小胡同里只有靠一边停放的车辆。这里没有看到城管或警察巡逻,但很有秩序。
这里的人们穿戴很讲究整洁,不管是老年人、年轻人还是小孩,都穿戴整齐。除了穿民族服装或西服革履,就是T恤、短裤。女性则大多是长袍戴头巾,也有少数穿时髦服装。
当地人很有礼貌,非常客气,对待我们这些异国的陌生人,都要点头、微笑、摆手打招呼。只可惜,我们什么也听不懂。即便是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也可以在一起聊天、喝咖啡。司机开车在相互让行后,都相互打招呼表示感谢。感觉这里的人与人之间没有距离感和地位的高低之分,只有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
当然,在当地会经常看见我国企业援助建设的小鸟巢、体育场等设施,打的是中国冶金、中国铁建等单位的LOGO和标识,但凡是有个“中”字头的,就跟我在“中建”项目上时一样,自豪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