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 | 办公平台 | 中建e-HR | 网络学院 | 中建网群
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业务领域 党的建设 信息公开 职业发展 服务专区 资源配置
企业文化
公司形象
公司理念
文化活动
员工风采
公司快讯
首页>> 党的建设>>企业文化>>员工风采
我拍抗战老兵
发布日期:2015-09-02 字号:[ ]

■文/张继均( 西南 )

  2010年1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同事告诉我:云南有位重庆籍抗战老兵到重庆寻找亲人,问我想不想拍。说实话当时感觉这类题材的东西当属记者们的专利,一个摄影爱好者能挤进去拍摄,机会难得,还真有点小冲动。

  第二天正好周六休息,与同事一路奔到了江北嘴。老人来自云南昌宁,名叫王明兴。72年前的一个冬夜,年仅13岁的王明兴在他重庆朝天门133号的家里,稀里糊涂地被抓了壮丁,年幼的王明兴就这样被抓到了抗日的战场。他勇敢地面对了鬼子的枪炮,在举世瞩目的滇西松山战役中,这位年少的孩子兵,负伤流血,却幸运地活了下来。老人的经历深深打动了我。

  志愿者们几经周折,不仅没有找到老人的亲人,就连老人家的住址都无法辨认。老人喃喃自语:“家到底在哪呀!”我至今难以忘记老人当时期盼的眼神和黯然流泪的悲伤。老人的一生令人心酸且钦佩,我不停地按动快门,记录老人重庆之行的画面。这次拍摄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老兵的寻亲,更是结识了一群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此番义举深深地打动了我,颠覆了我对当今社会年轻人的一些看法。

  志愿者们告诉我重庆还有24位健在的抗战老兵,每个人都有不平凡的抗战经历,他们已到迟暮之年。我想应该为这些老兵做些什么,作为摄影爱好者留下老兵们的影像,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他们最好的关爱。

  2011年1月15日,我驱车前往万州、梁平,为七位老兵拜年,算是开启了我拍摄老兵的第一次远行。1月16日下午将近三点,我辗转来到梁平,看望93岁抗战老兵黄世金。老人坐在他那个昏暗、阴冷、杂乱不堪的房子里,我们的突然到来,让老人的脸上泛起了微微的喜色。我拉着老人的手与之交谈,得知他竟是1938年参加了禹门口战斗的机枪手,让我肃然起敬。然而,仅仅半个月后,黄世金老人就于2月1日去世了。

  2011年的一天,出差正准备去机场,得知唯一幸存的八百壮士成员——杨养正老人病危住进了重症病房,内心十分焦虑。出差回到重庆,老人已离开了。我懊悔不已,为什么没在老人健在时,留下壮士的影像。老兵们正在凋零,这也激发了我拍摄抗战老兵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那段时间,为了拍摄到更多老兵,每逢节假日我就和志愿者走访老兵。有的老兵家住偏远的山区,需要我们翻山越岭、走乡串户才能找到,这中间发生了许许多多令我难忘的故事。

  每一次按动快门,都倾注了我对老兵们的敬仰。志愿者和老兵聊天时,我就通过镜头捕捉他们不断变化的神态,尽量表现出他们的精气神儿,寻找他们当年的威武。

  一次,看望88岁远征军老兵周高富,这位老兵在1944年滇西反攻时,参加了璐江战役,在讲述当年情形时,老人家的眼睛情不自禁地亮了起来,并向我们行起了军礼,扑捉到这一瞬间,让我竟有点沾沾自喜。

  此后,在老兵身体容许的情况下,我会征得老兵同意后,让他们摆出敬军礼姿态为他们拍下照片,发现每当老兵们敬礼时他们的眼睛都格外有神。老兵李继贤在病榻上插着吸氧管,举起右手郑重地敬军礼的瞬间,让我眼睛湿润。这病榻上的军礼,是战火纷飞的记忆,也是一名老兵的自豪和骄傲。这也进一步坚定了我拍好老兵的信念。

  拍摄老兵,尽管牺牲了精力、时间,收获却远远大于付出。拍摄老兵,不仅留下了一些宝贵的老兵影像,更重要的是:每一次拍摄老兵都是一次心灵净化之旅,老兵们面对生活现状的豁达和坦荡,让我们见证了老一辈的真诚、宽容、纯朴与善良。

  五年来,只要在重庆,节假日没有特殊情况,我便跟志愿者们一起长途跋涉看望老兵。目前已驱车几千公里,拍摄了80多位老兵。在整理拍摄资料时,看着一张张饱经风霜的面孔,回想着他们的口述,经常感慨万千。遥想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面对风烛残年正在凋零的老兵,一股无形的动力支配着我:留下他们的影像,让人们记住他们。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从万里长征到大国情怀
下一篇:“老王书记”在阿国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纪检监督举报拖欠企业账款线索信访联系人
© Copyright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86-10-51579655传真:86-10-51816700 邮箱:zjejbgs@cscec.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东路6号院E座 版权所有: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京ICP备12020238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