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鑫(地产)
又是一年入职季。走出校园的莘莘学子来到中建大家庭、步入基层工作岗位时,难免会体会到“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落差,如何去面对建筑行业的艰苦与挑战,是每一位职场新人需要解决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选择中途放弃,有的人则选择在困境中磨砺自己,体会着苦涩中的回甘,见证着自身的点滴成长。
有人说,人生经历磨砺,学会承受,方有阳光。如果我们能将职场中遇到的每一次挑战和挫折都当作促成自身成长的“养料”,那么我们终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天。
其实,每一个人成长的旅程都少不了有烦恼和困惑,即便是在人们眼中无忧无虑的童年也是如此:或许是由于心爱的玩具无法企及,或许是来自学习成绩的压力,或许是父母不经意间的争吵。再长大些,烦恼就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学业负担,是与同学相处的困扰,是情窦初开的懵懂中隐约体会到的青涩酸楚。然而,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要感谢这些烦恼困惑,感谢这些略带苦涩的经历。因为成长不单单指身体上、生理上的发育长大,更是指一个人心灵的成熟丰富。在战胜烦恼和挫折的过程中,我们将失败与痛苦内化成了一种心灵的力量,于是,我们整装上阵,去应对新的挑战,汲取新的经验,促生新的成长。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事情是需要去经历、去体验的,包括痛苦与伤感,包括烦恼和困惑。这让我想起了《相约星期二》中身患绝症、生命垂危的老教师莫里,在濒临死亡之际,他没有哀嚎,没有抱怨,而是在恭恭敬敬地体验——体验痛苦,体验死亡。因为他知道,如果逃避这些感情,不让自己去感受和经历,自己就永远会心存恐惧,而一旦将自己投入进去,充分地体验它们,才能超越痛苦与死亡,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成长便是感受种种情感,体验种种经历,从而达到心灵成熟丰富的过程。
万事如意,或许仅仅是一句美好的祝福。如若一个人的经历太过顺利,他成长的脚步也必将放缓。对比苏轼和纳兰性德的词,我们不难发现,前者磅礴大气、豁达豪放,后者感时伤怀、哀婉多情。纳兰性德这一清朝盛世的才子,仅三十一岁便溘然长逝,爱他的人都恨他不经风雨。他出身贵族,天资聪颖,才气过人,又是皇帝身边的近侍,男人该有的他都有了,可就是二十岁后感情经历的坎坷多舛,一直萦绕于怀,最终英年早逝,留给后人“断肠声里忆平生”的凄凉绝唱。而苏轼,宦海沉浮,几上几下,多次贬谪,最远甚至被贬到了海南岛,却练就了一副豁达从容的心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对于我们这些建筑行业的职场新人来说,未来的日子难免会有困难挫折,难免会经历痛苦悲伤,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把这些都当作促使我们成长的“养料”。因为我们懂得,成长是一场学习,一场体验,一场我们穷尽一生的努力,一场与苦涩与困惑相抗衡的搏击与战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