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饶昕昕
9月1日清晨,从沈阳站始发一路南驰而来的高速列车驶入丹东,标志着这个坐落在鸭绿江畔的中国最大边境城市正式步入高铁时代。在全程206公里的沈丹客运专线中,土木公司承建了其中的12公里。
遇水架桥,逢山开路。列车驶过这12公里只需要不到5分钟,而幕后的土木铁军们,为了这段路程,用了5年的时间。
敢为人先的挑战者
2010年,刚刚结束沪杭高铁建设,土木铁军转战东北,开启了沈丹高铁的建设。
沈丹高铁是土木公司初次接触的高铁隧道项目,4座隧道均为双线大断面隧道,隧道顶部受到压力大且不均匀,易产生坍塌的风险,对土木人来说无疑是场挑战。针对这一情况,项目技术团队制定了缜密的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管超前、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紧衬砌”的原则进行,采用台阶法进行施工。即每次掘进只前进一点,每掘进一点就立即进行初期定型保护,确保隧道能形成完美闭环。
在隧道掘进的过程中,测量队需与施工员一起,实时探测隧道掘进情况。刚刚凿开的隧道缺氧,灯光下全悬浮着灰尘看得格外清晰。所有施工人员都戴着口罩与护目镜进入,然而测量队的小伙却“霾”头苦干,因为戴上口罩后护目镜会产生雾气,干扰测量视线,他们索性摘了口罩干。正是靠着这样的精神,项目成为标段内第一个隧道全部完成的工区。
迎难而上的攻坚者
2011年,刚刚掀起大干高潮的沈丹高铁迎来了“寒冬”,受铁路投资大环境影响,项目长达一年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最困难的时候,项目周围相邻工区都停工了。
“我们位置特殊,别人能停工我们不能停工!”因为土木公司承建的标段紧邻中建标段的梁场,处于架梁的起点位置,项目经理夏新兵清楚一旦延误工期,将直接影响整个标段的进度。因此无论客观条件多艰难,他们选择迎难而上!
在铁路投资的“寒冬期”,对进度产生关键作用的是施工队。为此,项目主动与施工队老板洽谈并承诺:“只要你们坚持干活,我一定想办法凑集资金支付。”让施工队伍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有了稳定的劳务队,还需要源源不断的物料供应作保证。很多材料供应商也因为沈丹高铁前景不明,不愿意再给项目供料。“我们可以买周边项目的材料嘛,正好他们停工了也需要钱。”这时,项目想到了购买临近停工工区物料的办法。可是因为项目处于停工期,卖料的工区没有车将料送货上门,炎炎夏日,项目就自己安排车辆上门收料,确保现场不断料。
人和材料的为现场的进度套上了双保险,项目兑现了对业主的承诺,业主也积极筹集资金帮助项目正常运转。
精细管理的创效者
2014年,历经磨练的沈丹高铁项目终于迎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轨道板灌注。沈丹高铁的轨道板采用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刚刚进行推广的III型轨道板。将轨道板固定在底座板之前需要进行一次精密的铺板工作。相邻的两块轨道板上下左右的误差必须控制在0.2毫米以内。这个比头发丝还要细的误差肉眼根本看不出来,对测量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测量时周围环境的温度、震动都会影响仪器的平衡性,为了确保测量的精度,测量队只能选择深夜进行工作。项目上的4个测量员被分为两组,要服务4个灌板队。有时候上一个队的板精刚调好,他们拿着仪器还没走远,队长的求助电话又响起来了。因为工人误操作,板又有位移了,于是他们毫无怨言地扛着仪器折回重新来过。扛着100多斤的仪器在各个施工点来回奔波就成为他们寒夜里的常态工作。
就这样,2014年12月25日,全线12公里4322块轨道板全部安装完毕,项目如期完成整个工程最后一个关键节点!
五年过去,土木铁军终于兑现了为丹东人民修筑精品高铁的承诺。项目也铸造出一支成熟的高铁施工团队,荣获了七个全线第一,400万余元的业主奖励……
还来不及在自己修筑的高铁走一遭,这支“铁军”又奔赴了新的战场。因为他们是局基础设施领域的筑路先锋,永远在奋进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