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下午3点,伴随着最后一根横梁吊装焊接完成,上海大悦城项目迎来主体结构封顶,202米的“身高”刷新了上海静安的空间新高度。“仰望云端”的梦想,在这幢建筑的尖峰之上璀璨绽放。 项目经理宋建兵望着俯眼可见的外滩,脸上终于浮出笑意。如释重负一般地,随着这一倾注了整个团队2年心血的超高层挺起“腰杆”,建设者们也终于挺直了脊梁。 对于宋建兵来说,回忆常常令他陷入半梦半醒的错觉之中。这支团队成立之初,面对施工的诸多要求,可谓“一穷二白”。平均年龄30岁的团队,带来的全是有热忱的年轻人,但具备丰富超高层施工经验的人才急缺,挑战高难项目的经验同样空白。 随着建筑的不断增长,超高层建筑 “位移差”难题成为影响工期推进的“拦路虎”。 所谓“位移差”,就是混凝土收缩引起的建筑结构变形。建筑越高,面临的控制位移差难度往往越大。 工程部埋怨技术部,技术部不满工程部,大家一度接到业主电话就“怵头”不已……在一次项目例会上,大家又争执地面红耳赤,愁眉不展。宋建兵拍了拍桌子说道,“现场施工计划先暂缓!出去看看,其他超高层怎么做的!” 到上海其他超高层项目虚心求教、查阅大量施工案例……在一遍遍研究中,宋建兵渐渐发现,精准“测量”是缩小超高层项目位移差的重要一环,而项目总是习惯于施工到某一阶段后进行整体测量,远不如其他超高层项目的逐层跟踪测量法更精准。 “我们必须改变思路,拿出一套科学的测量方案指导施工。这就像是战士上战场,有满腔热血,有枪支弹药,但是没有‘防弹衣’护身,一样会让我们溃败。” 为了给项目打造一套避免较大“位移差”的“防弹衣”,技术部在汲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开思路。 项目总工带领工作室成员扎在现场,在反复实验中,探索出一套“内外结合”的测控方案。一套测量控制网作为主控网,控制内外筒测量作业,以避免内外筒测量误差;一套独立复核控制网,逐层跟进复核测量精度;最后结合监测及虚拟仿真验算,复核主控网的精度,指导下一阶段施工及变形控制。通过“监测-调整-监测-再调整”的过程,确保项目能够及时“纠偏”,坚实、茁壮地“长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渐渐地,位移差控制住了,进度赶上来了。为了补上之前落下的工期,90后生产经理于昊带领工程部也铆着劲儿研究各种提升效率的措施。 于是,只起到防护作用的传统爬架被换掉了,取而代之的是防护与模板提升功能兼备的爬模体系;而爬模体系的预留洞口,还能为室外操作平台架体搭设提供便利,既保证了高空作业的安全有效,又大大节省了时间。 找内因、补短板,在奋力一搏的心态下,一系列由内而外的变化悄然发生。项目例会上,再也听不到抱怨声,项目团队的凝聚力更强了;原本10天一层的工期缩短为4天;面对业主的来电,大家终于不再“怵头”,因为听到的尽是表扬与肯定。 时代需要攀登者,企业发展需要攻坚精神。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唯有迎难而上,才能不断创造攀登的奇迹。(王芳 吴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