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竺君(二公司)
中秋,仲秋也,乃秋季的第二个月,时序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在各地却有着不一样的风俗。在四川,中秋节是公家人的称呼,乡下人叫作八月十五。在八月十五的当天,人们要做糍粑以示庆贺。
糍粑是用糯谷做成的。提前几天,人们就将新打下的糯谷舂好,去掉谷皮后,只剩圆润晶莹的糯米。糯米加上适量水,上锅蒸到七八成熟,然后放到石碓里,用石臼反复舂,这叫舂糍粑。
等糯米舂得软烂,然后取出,摊在一个圆圆的簸箕里。接着,再把一年来攒下的南瓜籽炒熟,舂烂成粉状,均匀地撒到摊开的糯米上。用双手反复揉搓,把糯米和瓜子粉揉到一起,待糯米的米香和瓜子粉的焦香充分融合后,再把揉好的糯米团成一个个圆圆的饼状,糍粑就做成了。
夜幕降临,人们把做好的糍粑切成条状,将油锅烧热,把糍粑条下到锅里,稍稍炸一炸,两面呈金黄色时捞出食用。月上中天的时候,一家人围坐一起,端出热气腾腾的糍粑,一碗用来敬献天地,感谢上天风调雨顺;另一碗,留给早已迫不及待的孩子们。孩子们把炸好的糍粑在白糖里一裹,黄中带白,放到嘴里一咬,外酥里软,又香又甜。
每年中秋时,稻谷收完了,孩子们也开学了。一家人吃着糍粑,品着醪糟酒,大人们谈着今年的收成和近期发生的事情,还嘱咐孩子们新学期要好好学习等等。
月转无声,人语喧哗。伴着糍粑的香甜味道,一个团圆之夜就这样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