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元璋传》有感
■文/李竺君(二公司)
教育好子女,帮助其成长成才,恐怕是古今中外作父母的共同期待。但是如何教育,更是父母们大费周章、积极思考并一直努力寻求破解的难题。
“学问要紧,德行尤其要紧”,大明太祖朱元璋同样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德行即品德的教育。
朱元璋一生共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虽然他自小家境贫寒,没有受过良好教育,但是,在发迹以后,他却非常重视对众多孩子们的教育。首先,重视对读书氛围的营造。朱元璋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养成了崇尚节俭的习惯,甚至称帝以后,连皇宫装潢也不舍得铺张一点,但是,为了促进对孩子们的教育,他竟在宫中特建大本堂,海量贮藏古今图籍,让书香充溢皇家的亭台楼阁,给孩子们提供了博览群书的物质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教育环境。
“有一块美玉,一定要有好玉匠才会使他成器。人家有好子弟,不求名师,岂不是爱子弟不如爱金玉?”朱元璋说。为此,他下令征聘了四方名儒教育太子和诸王,让老师们轮班讲授。同时,还挑选才俊青年伴读,他亲自赐宴,也就是请客,请诸学士和皇子们一起吟诗作赋,谈古说今,讨论文字。
朱元璋不但重视对孩子们学问的教育,而且重视对孩子们德行的培养。为了抓好德行教育,在朱元璋的安排下,除了给配备皇太子朱标外,他又选了一批有德行、道德高尚的士人,做太子宾客,以及专门传授太子品德修养的“教谕”,相当于现在的思想品德老师吧,朱元璋让他们把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和历史上成败之迹以及民间老百姓的庄稼农事知识向太子讲授。同时,朱元璋还常常以自己的经历训导太子,要他明白创业的不易,守成的艰辛。
朱元璋说:“从古开基创业的君主,吃尽苦头,通达人情,明白事故,办事自然妥当。守成的君主,生长于富贵,锦衣玉食,如非平时学习练达,办事怎能不错?”可见,朱元璋理解的教育意义,不但是文化素养的提高,重要的还是政事实行,也就是处理实际事务能力的培养。太子朱标22岁之时,朱元璋就要求他每天和群臣见面,听断批阅各衙门报告,并且要求太子在办事的时候,要做到仁、明、勤、断四个字,说:“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能明才不会被奸邪小人迷惑,勤勤恳恳,才不会沉溺于安逸,有决断便不至于优柔寡断。”
在他的教育下,太子朱标果然不负其期望,尽管生于安乐,但并无纨绔之习,生性聪颖忠厚,尽心受教,尊敬师长,对宋濂等人言必称师父。长大后,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但是很不幸的是,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病死,朱元璋没有如愿将朱家天下传承太子。诸皇子中,除了九子和二十六子早死,十三子代王不争气以外,其他二十三个儿子都封王建国,能文能武。武的方面,洪武二十六年,二子秦王、三子晋王、四子燕王就能独立带兵执行对蒙古的军事指挥任务,其他封在边境的几个小王也能领兵跟着几位兄长巡逻边防,代替朱元璋镇守边疆,实现了“家天下、父子兵”。文的方面,五子周王好学能词赋,对植物学有贡献;十七子宁王撰《通鉴博论》《汉唐秘史》等著作数十种,可以说,也是文采斐然、倜傥风流,不失皇家风范啊。
由于文治教化,教育出皇太孙朱允 的温良恭俭让,自然难挡其雄心万丈的叔父——燕王朱棣的靖难篡位,这也正应了“无情最是帝王家”的俗语。但是,这丝毫也不能掩盖朱元璋对后代教育的成功与可示范性,他的重德行、重品行以及注重政事实行、实际处理事务能力培养的教育观,也能给现代的教育和咱们企业的员工教育、员工培养一些有益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