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 | 办公平台 | 中建e-HR | 网络学院 | 中建网群
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业务领域 党的建设 信息公开 职业发展 服务专区 资源配置
企业文化
公司形象
公司理念
文化活动
员工风采
公司快讯
首页>> 党的建设>>企业文化>>员工风采
【我和我的祖国】43年,为了忘却的纪念
发布日期:2019-07-22 字号:[ ]

■文/周莹(一公司)

  1976年7月28日凌晨,职工曾彩秀像往常一样在宿舍里搂着女儿熟睡,她是跟爱人一起到中建二局唐山陡河电厂项目部工作的,与他们同住的还有一双儿女。而她永远也不会想到,那一天竟然成了她与孩子们的永别。43年后,当曾彩秀再次讲起当时眼睁睁看着女儿幼小的身体被卷入破碎墙体的情景时,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仍抑制不住地失声痛哭。在那场震惊世界的7.8级地震里,中建二局职工及家属共计659人遇难。

  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前仆后继的二局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里,谱写出一曲可歌可泣的铁军之歌!

大爱无疆:我们没有时间悲伤

  周天惠是陡河电厂项目医务室的一名医生,地震来临时,她正在给10个月大的小儿子喂奶。因为还算清醒,她及时将两个孩子护到了屋外。看到满地的死伤员,周天惠没有犹豫,便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托付给了一位并不熟悉的街坊,自己则迅速赶往了救灾现场,抢救伤员。“当时也没多想,就是觉得自己是医生,应该去救人!” 

  受伤的群众太多,医疗用品很快就用完了。主修妇产科的周天惠工作起来困难重重,“手术时我们只能拆了棉衣里的棉花来止血。”

  如今八十多岁高龄的崔维立是扛过枪打过仗的老红军,时任陡河电厂建设工程指挥部副指挥,因为被外派学习而躲过了一劫,但是他的爱人和孩子却永远埋葬在那片土地里。地震发生后,他随即赶回了唐山。“那时我们组织了一个抢险突击队,我们的任务不光是要救人,还要负责陡河电厂和唐山其他区域的恢复重建。”时隔多年,老人仍是记忆犹新,“我们要把遇难的人安葬好,还要安顿活下来的人,我们的厂房被震垮了,晚上我就住在水泥管里。”那是个没有时间悲伤的时代,“因为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

争分夺秒:你震你的,我干我的

  作为中建二局3000余名建设者主要施工任务之一的陡河电厂,是当时华北电网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装机容量75万千瓦的2号机组原本计划在1976年7月30日发电。

  没人能想到这两天之隔带来了怎样的巨变:除了人员伤亡,十万平米的厂区90%的建筑物遭到破坏,重达万吨的主厂房框架被生生扭出78厘米的斜角,当时国内第一座180米高的烟囱在135米处被拦腰折断……

  一边救人不能停,一边电厂要恢复发电,“我们天天都在和时间赛跑!”年逾九十的张子昂当时主管生产工作,他和新调任的女总工程师徐国华担负起了厂区修复的组织工作。俩人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烟囱的剩余部分进行检查,这就需要从重新搭起的工字钢内架徒手爬上一百多米的烟囱。

  两人和另一位负责保护的同事开始相互鼓着劲攀爬。先是顺利爬到了90米高的平台,在绕行一周检查烟囱没有裂缝后,又逐步往上检查,直到130米的震断处,他们发现烟囱出现了长短不一的裂缝,少部分有松动,当即在一百多米的高空平台商量好处置方案才返回地面。

  在经过不断优化和论证后,他们制定出了主厂房采用“整体、慢速、同步自动控制”的扶正方案,烟囱在断裂处重新组装平台继续滑模施工的方案。

  “比起正常的施工任务,我们更怕有余震。”在修复烟囱期间,发生5级以上余震就超过5次,“经常是在100多米的高空施工时,余震就来了,烟囱也跟着摇摆。”

  “你震你的,我干我的!”他们喊出了这句满是豪情的口号。于是,仅用70多天,万吨重的主厂房扶正成功,垂直误差仅在1厘米;180米的烟囱滑升成功,筒顶中心偏差仅为5毫米,为规范允许偏差的二十分之一。他们创造了国内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唐山大地震后仅一年,陡河电厂重新发电!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水电部长钱正英等领导都到施工现场为建设者庆功。《人民日报》还以《奇迹是怎样出现的》为题对陡河电厂重建进行了专题报道。

  “公司强,最忆陡河旁,震裂加固歪扶正,断囱接高地震降,电站重发光。地震灾,六百人长眠,同扎钢筋共筑墙,音容友谊实难忘?常呆坐默想。”又到一年纪念时,张子昂老人一笔一划地在纸上写下了这首名为《怎忘·临江仙》的词,那段往事,谁也不曾忘。

“凤凰”涅槃:这里有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唐山,又名凤凰城,经历了地震,她涅槃再生!在震后的十年间,二局的建设者们完成了唐山13个居民小区417幢住宅楼的施工;完成了唐山机车车辆厂、陶瓷厂等160万平方米的厂房建设……

  1977年,不到二十岁的董泽敏作为第一批支援唐山的知青,从四川坐着铁皮火车到了唐山,成为了一名水电管工。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次为电厂四期220米高的烟囱换航标灯的任务。航标灯需要换8个,又大又沉,工具包里只能装1个,又要爬到200多米的高空,很多人都害怕不敢上。当时还兼任团支部书记的董泽敏义不容辞的扛下了这个任务,他找了8个擅长运动的年轻人,背着航标灯,浩浩荡荡地开始了攀爬。“我们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任务,带上去的干粮也没用得上。”

  后来,董泽敏跟随企业辗转了很多地方。2016年,恰逢唐山大地震四十周年纪念,他作为项目书记又带领一帮年轻人重返唐山,参与到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的施工中。

  白驹过隙,一晃43载,祖国也迎来了70岁生日。他们中多数已经是白发老人,但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勇往直前的“铁军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塔吊焊匠的“焊水”人生
——记中建机械铆焊工段段长韩向新

下一篇:祖父的笔记本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纪检监督举报拖欠企业账款线索信访联系人
© Copyright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86-10-51579655传真:86-10-51816700 邮箱:zjejbgs@cscec.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东路6号院E座 版权所有: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京ICP备12020238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