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铸 刘爽
皮肤皴糙,双手筋骨虬张,这是韩向新给人的第一印象。语调不高不急,但谈到他亲手制作的起重机械时,这位带领团队平均每天能用掉近4000米焊丝的“焊匠”,眼神里始终散发着自信的光芒。19年“焊水”人生,他把细致和钻研牢牢焊进了内心深处。
因执着缘定“焊水”人生
向新,或取向往新生活之意。为减轻家庭负担,1995年,韩向新放弃考大学的机会,选择去了省级中专学习,专业是当时很火热的工业与民用建筑,还包分配。
没想到是,3年后,热门变冷门,韩向新毕业就失业。但3年的专业学习,让要强的韩向新舍不得放弃,他决定去建筑工地试试运气。
之后两年,他就在工地搅灰、搬砖,有时看到“大工”在砌“二四”墙时,他就争取多看多学,找寻着在学校学习的熟悉感。
2000年6月,韩向新盼来分配的消息,来到唐山中建二局建筑机械厂。他深知,这是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一定要从零起步,做出点门道来。
上班第一天,他在师傅的带领下,用一些边角料在铁板上练习焊接。由于不熟悉,手忙脚乱的他,被电焊弧光晃得双眼朦胧。眼珠一动,跟针扎似的,不停地流泪。这时,他心生恐惧,“不会得了什么怪病吧。万一瞎了就完了!”好在老师傅告诉他,这是电焊打眼了,并给他仔细讲解着焊接注意事项。
第二天,他的眼睛只能睁开一条缝,两侧脸颊火辣辣疼。但这之后,韩向新和焊接“较上了劲”,
一点点一步步地锤炼自己的焊接技艺。为了提高手端焊枪的稳定性,他每天坚持哑铃锻炼,提升自己的耐力。正是靠着这样的坚持,韩向新的“焊匠”人生,就此开启。
将钻研刻进汗水人生
2012年,廊坊中建机械有限公司成立,唐山厂区整体搬迁至廊坊。韩向新也跟着公司来到新的环境,也接到了一项新的挑战。
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公司决定成立塔机事业部。在起重机械制造方面有了一定经验的韩向新,收到了生产经理给他的一沓图纸,由他带领大家参与QTZ7033塔机试制。
一间办公室,三五成员,韩向新的试制组迅速成立起来。“既然是‘门外汉’,我们就从塔机的平衡臂配重安装架开始研究制作,一步步来。”韩向新说。
之后的时间里,大家就聚在一起钻研,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是请教外部专家,或是一步步反复试验,力求精细。他们也一步步将研发塔机的图纸变成现实。一台起重机,黄豆大铆钉得要50多个,长12米、重达一吨多的角钢也要40多根。”韩向新说,“最多时,我们一天连续焊过11个小时,一盘工业焊丝40斤重,2200米长,一天能用两盘,这就是我们的‘焊水’人生。”就是靠着这样的匠心,他们成功自主设计研发出公司第一台大吨数产品,在激烈的塔机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样突破极限的攀登,还体现在公司2016年场地搬迁的时候。那时,由于公司生产结构调整,制造部要对现有场地进行搬迁,但那时也恰是起重机械制造部合同交付需求的旺季。既要保证发货任务,还不能耽误搬迁……
之后40多天,他们白天正常生产,晚上则抓紧实施搬迁。但是,搬迁意味着必然要停产,吊车无法运行。如何快速回复生产,他又开始了钻研。为了节省时间,他想到了用5吨叉车把塔机的支座放到变位器取代吊车转位的方法。但操作起来,微调就位就会很麻烦。“前进一点,左打轮。好,还差3公分。不行,重来吧。后退、向右……”如此重复了10余次来回调整,终于将工件准确放置在设备上,实现提前恢复生产。
凭匠心壮大“焊水”人生
飘洋过海?说的可不是韩向新,而是他的团队研发的塔机,得到了海外客户的青睐。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建筑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公司首次申请并取得《塔吊设计注册证书》;自主研发的QTP7020起重机在毛里求斯圣皮埃尔科特多沃综合体育中心项目亮相……
2016年,他们制作的第一台涂装“爱德蒙黑色”海外塔机,“该公司LOGO是黑色的,我们专门把它涂成黑色。只要一看到这台黑色塔机,就知道是中建机械出品。”他难得打趣道。
颜色虽然个性,但要求一点也不低。制作前,澳洲客户提出焊接公差不能超过0.16毫米的极致要求。“仅技术方案就来回改了10次。”韩向新说。“上支座的结构精度要求高,焊接前还要用焊枪烤钢材直到表面渗出水分才行。之前10分钟能完成的一道焊缝,现在至少需要25分钟。”
“这时候,平时的苦功就得以彰显。整个焊接过程,我们会根据弧光、焊缝状态来随时调整焊接手法。”韩向新说,“焊接时如果有气孔,铁水会往上翻,这时需要用磨光机、气爆机处理掉气孔,重新焊接。”3个月,这台凝聚了大家心血的塔机成功“出海”!
一名平凡的焊接员工,因执着坚持,因勇敢攀登,在自己的岗位上散发着奋斗者的光芒。他的“焊水”人生,凝聚于产品,凝聚于团队,书写着关于“焊匠”的精彩。